产业布局调整大抉择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系列报道之四
□记者 姜蕴真
我国棉花生产一直沿袭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作业模式,棉花生产人工费用占生产总成本的50%以上,是粮食的3倍至4倍。人力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已成为限制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这一点从我国棉花主产区变化中有迹可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华南、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西北内陆以及北部特早熟五大棉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华南、北部特早熟两大棉区很快消失,形成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三大棉区。近年,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两大棉区棉花生产面积呈不断萎缩的趋势。
国家棉花生产何去何从?中棉所何去何从?
中棉人在思索:当年我们离开北京来到这里,不就是因为这里是棉区、有棉花吗?为了国家的棉花安全,必须实施棉花主产区的战略转移,尽快寻找和建设棉花区。
于是,一个“东移、西进、北上”的战略调整构想逐渐形成。
东移,锁定东部滨海盐碱地带。棉花是唯一既抗旱又耐盐碱的农作物,多年来,中棉所培育了多个抗旱、耐盐碱的优质棉花新品种,其中“中棉所49”因抗旱、耐盐碱被列为新疆主推品种之一,在西部盐碱旱地种植表现出良好的性能。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广阔的盐碱地,这些耕地不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却适宜种植耐盐碱的棉花品种,这样既能保持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种植棉花有效改善当地土壤条件。
西进,锁定新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棉田面积平均每年增长15.1%。2012年,新疆棉花总产已占全国棉花总量的57%,目前已成为我国棉花生产的重心。2013年8月底,该所成立新疆科研中心筹备推进工作组。2013年年底至2014年年初,该所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石河子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阿拉尔综合试验站,促进棉花产业升级发展。特别是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适宜大规模种植和机械化作业,将为棉花种植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北上,锁定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具有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和潜力。中棉所在当地的大面积试验种植表明,籽棉亩产量达到523公斤,全生育期用水量不及玉米一半,经济效益是玉米的2倍至2.5倍。如果能在当地建成500万亩的棉花产区,就相当于内地可以调减1000万亩棉田发展粮食生产。
中棉所所长李付广介绍,未来,我国棉花产业的新布局是长江流域和黄淮海流域传统棉区渐渐隐去,而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西引新疆,东连滨海,形成一个横贯我国东西的狭长的棉花产业带。这是一个极具创新的庞大构想,如果能够实现,将对我国的耕地利用、粮食安全以及棉花生产格局产生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对于这个战略调整,中棉人有着足够的信心。
“中国人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也能解决自己的穿衣问题!”中棉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的回答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