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0月10日在博州精河县召开的新疆(北疆片区)废旧地膜综合利用及棉花绿色生产提质增效成果应用观摩会获悉,“十四五”以来,国家、自治区以及兵团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科研端合作,以“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为核心,加快构建完善棉花绿色生产提质增效体系,助力新疆棉花产业高质发展。
观摩会展示了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与新疆、兵团相关科研力量历经10多年潜心攻关,共同研究推广的“宽早优”植棉新模式,该模式为新疆棉花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图为10月10日,新疆(北疆片区)废旧地膜综合利用及棉花绿色生产提质增效成果应用观摩会现场。 张聚明摄
“‘宽早优’植棉技术具增温增光、减药减肥减人工、增产增效和绿色提质4大优势。通过扩行距、降密度、增株高,棉花单产可提高10%以上。”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宋美珍研究员表示。
为加快“宽早优”植棉技术的推广,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建立了“种子企业+科技示范户+轧花厂”的推广应用体系,截至目前,已在新疆累计推广面积4100多万亩。
观摩会还展示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相关农业部门合作,今年首次实施的无水化残膜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马雄风表示:“未及时清理的农膜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被收获机器卷入其中,导致收获效率下降,棉花品质受损。同时,这些残留的农膜也可能对土壤结构和肥力产生负面影响。”
图为新疆(北疆片区)棉田机采作业及残膜秸秆回收观摩会现场。张聚明摄
针对新疆废旧地膜回收问题,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相关科研单位研发了废旧地膜收集利用处理体系。该处理体系无需用水对废旧地膜进行清洗,而是通过粉碎、干洗、筛选等生产流程,对地膜、秸秆进行分离,将分离后的废旧地膜加工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物流托盘、垃圾桶等塑料制品。
“分离出来的秸秆还可以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加工成植物纤维模压制品,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目前,第一条生产线每年可处理约50万亩的回收残膜。”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广所长表示。
此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主办,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北疆片区多个地州市农业农村相关部门负责人等100余人。(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