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简称中棉所)于1957年8月在北京成立,2005年8月迁到河南省安阳市。
多年来,中棉所面向农业主战场,组建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棉花智慧栽培、棉花绿色增产增效、棉花生理生态5支团队,为承担全国棉花科技创新搭建了技术平台。
科技让农业“更智慧”
棉花智慧栽培团队历时10多年自主研发了包括作物长势和土壤环境自动监测、决策管理和水肥智能化控制等核心技术在内的智慧农业技术。
利用该智慧农业技术,农民可以足不出户进行作物长势监测与浇水、施肥等一系列田间管理,实现“方寸之屏可掌控万亩良田”。
“传感器可以监测数据,云端管理平台根据采集到的环境信息和作物信息,结合作物模型对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分析诊断和科学决策,帮助用户进行合理的肥水管理和远程智能控制。”10月17日上午,棉花智慧栽培团队雷亚平副研究员耐心讲解了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原理。
据介绍,智慧农业技术主要用于棉花生产管理,在河北南宫、江西九江、湖南常德、山东滨州及新疆喀什、石河子、沙雅、阿拉尔等地开展了大面积示范应用,可以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
与传统管理相比,利用该技术可以节约用水20%,节省水肥用工成本80%以上,降低管理成本80—90元/亩。该技术打造了从数据采集、分析决策到智能控制的闭环,有助于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微生物菌剂让土壤“活”起来
今年9月以来,中棉所棉花病害防控团队科研人员连续在新疆石河子、阿克苏、昌吉、安阳等地召开4次作物连作障碍及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现场观摩会。
棉花病害防控团队重点针对棉花、辣椒等作物连作障碍形成原因、土传病害发病规律、不同等级病田防控措施及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中棉菌乐土”缓解作物连作障碍、防治作物病害技术进行了培训指导。这种复合微生物菌剂适用于棉花、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去年和今年,“中棉菌乐土”在安阳市辣椒种植区示范推广1000余亩,防病增产效果显著,亩节本增收840元左右。
“我们的绿色防控技术从2021年开始边示范边推广,通过穴施、滴灌等方式把微生物菌剂应用到土壤中,对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能达到80%左右。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土壤里的益生菌,这是一种生物防治产品,增加土壤中有益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改善农作物根部微生态环境,达到病害有效控制。”技术专家魏锋博士带记者走进实验室进行详细解说。
据介绍,“中棉菌乐土”是中棉所历经10多年攻关研究,采用微生物组学、现代生物技术等方法,将内生拮抗真菌与根际益生细菌组合研制而成的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产品技术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可用于辣椒、番茄、棉花等作物,具有缓解连作障碍、防治作物土传病害、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多重功效,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实现优质高产多抗目标
“棉花增产跟品种、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选用高产品种,通过科学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科学防治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棉花的增产增收。”棉花高产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邢朝柱研究员谈到棉花增产时洋溢着自豪的神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棉花育种目标从高产、优质、多抗转为优质、高产、多抗,品质放在突出位置。棉花品质的优劣主要受品种遗传品质、生产品质、加工品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据了解,目前中棉所植棉效率综合指标最好的品种是中棉113。中棉113生育期115天左右,具有早熟、优质、长势稳健、抗逆性强、吐絮畅、稳产高产、适宜机采等特点,适于我国西北内陆和中亚部分地区棉区种植。
运用现代生物育种等手段,品种品质得以大大提高。优质棉的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达到30毫米左右,比强为30尼牛/特克斯,马值低于5.0,改变了过去棉花纤维粗短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