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雄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棉花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一带一路”棉花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从事棉花种质资源遗传规律解析研究、棉花新品种选育等,为助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神农英才”计划、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河南省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等。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人物先进事迹:
“花开天下暖”是古人赞美棉花的诗句。对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马雄风来说,让棉花产量更高,使农民种棉收入更高、让棉花品质更好,是自己作为棉花科研工作者毕生的责任和追求。
多年来,马雄风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长期致力于棉花种质资源遗传规律解析、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棉花产业模式创新、科技兴农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取得丰硕成果,为助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培育中棉113、中棉所145等棉花新品种17个,累计推广5700多万亩。
面向科技前沿,突破种源“卡脖子”瓶颈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马雄风坚持立足世界棉花科技前沿,解析高品质棉花分子机理,主持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带一路”农业资源与技术合作项目等20余个科研项目。
针对我国棉花亟需破解的种质资源多样性与演化规律不清等重大科学问题,马雄风以棉花微核心种质和重大品种为材料,解析重大品种和骨干亲本优异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完成了继二倍体棉花后第一个四倍体棉花基因组的测序组装。首次从基因组水平上明确了亚洲棉在我国的演化格局,并发现抗枯萎病、生育期等性状受到地理分化的影响,该工作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
此外,他还研发了一套从多组学评价种质资源到聚合优异基因的种质创新体系,有效聚合控制产量、品质、抗性等优异性状的基因资源,筛选出一批多个目标性状协同改良的突破性中间育种材料。上述基础研究为选育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奠定了基础,为攻克棉花种源“卡脖子”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研棉花领域十余年来,马雄风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重大需求和农民现实需求联系起来,实现了科研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岁月留痕,从满头乌发到青丝泛白,不变的是他探索棉花创新的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立足棉花生产,攥紧中国种做强优质棉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大国,也是棉花消费和原棉进口大国,年均进口原棉约152.6万吨,占全球出口总量的16.9%,尤其对高品质棉花的需求缺口逐年扩大,极度依赖进口“澳棉”和“美棉”。国际关系日趋复杂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在提高我国棉花产量基础上提高棉花品质,成为当前我国棉花生产亟须解决的“卡脖子”关键技术。
为攻克棉花早熟、高产、优质难以协同改良的难题,由有“攥紧中国种,做强‘中国芯’”。十余年来,马雄风带领团队不辞辛苦地赶赴海南加代繁殖,冒着烈日在新疆上晒下蒸的棉田里调查试验数据,在实验室里进行反复试验、潜心钻研。最终,在棉花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选育出优质棉新品种“中棉113”,于2019年通过甘肃省审定,2020年引种到新疆示范种植。
“中棉113”成功了突破早熟、高产、优质难以协同改良的瓶颈,实现了产量和纤维品质双提高,填补了冷凉地区棉花种植品种的空缺,在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大面积推广种植,成为确保新疆北疆地区高品质棉花稳定供应且超越“澳棉”品质标准的“芯片品种”。该品种成为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入选2022年度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产品,并获批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同时,“中棉113”独特的早熟性为南疆“两年三熟一休耕”种植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种源基础,有望使新疆南疆地区粮棉种植模式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两年三熟”,促进南疆种植制度变革,协同棉花种植面积稳定与增种冬小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截至目前,马雄风作为主要完成人累计培育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17个,推广5700万亩。其中,“中7700”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苗头型棉花品种;“中棉所63”“中棉所66”等7个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实现了杂交棉品种的更新换代;“中棉所63”连续6年被农业部定为长江流域农业主导品种,是年限最长的杂交棉主导品种,多次实现亩产籽棉超500 公斤,亩产皮棉超200公斤。“中棉所63等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
创新产业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三区三州”是国家重点扶贫对象,也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属于“三区三州”的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伽师县和巴楚县是新疆脱贫攻坚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对口扶贫地区。
为贯彻落实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面对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马雄风主动请缨、迎难而上,全力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深入田间地头,摸清实情,找准症结,制订扶贫方案。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马雄风牵头打造了以产业振兴带动脱贫攻坚的“莎车模式”和“51团模式”。依托国家产业联盟,通过创新产销对接新机制,引入“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建立优质棉“一厂一品”“闭环运作”订单生产模式,实现了“棉农增收,棉企获利、科技成果转化”的多赢局面,对口帮扶的莎车县、伽师县、巴楚县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版权所有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豫ICP备12016946号-1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黄河大道38号 邮编:455000
Tel:(0372)2562200 E-mail:mianhuasuo@caas.cn 豫公网安备41050202000117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