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优质抗虫棉今年大丰收

发布时间:2002-09-12 来源 :原创 访问量 : 作者: admin
字体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与生物技术中心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中棉所41”,在山东省夏津县繁育、示范取得圆满成功。总面积达5000亩的示范田里株高苗壮、棉铃累累,每亩成铃数达7.8万―8.2万个,亩产籽棉可望突破400公斤。“中棉所41”良种繁育示范项目的实施单位,夏津金秋种业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今年4至8月,当地遇到历史罕见的低温、干旱,5个月累计降雨213毫米,后期棉花发生了严重的黄萎病,金秋种业公司积极采取良种配套栽培措施,“中棉所41”也在适应性、抗虫性、抗病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优势。这种多抗、优质、高产的优良性状,具备了大规模推广以实现优质棉花品种产业化的基础。

  1984年,山东省植棉面积曾达2569万亩,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首位。进入90年代后,由于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全省植棉面积出现较大波动。1992年,棉铃虫发生严重年份平均亩产仅30.4公斤。1997年,全省植棉面积593万亩,降到历史最低点。

  转基因抗虫棉在这种形势下问世,备受青睐,它不仅解决了常规技术和品种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对稳定和恢复棉花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个独立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

  美国从1987年首次将 B t基因导入棉花植株,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 B t基因工程棉花。当时,转 B t基因工程棉花的毒蛋白性较低,没有实际生产价值。到80年代末,美国 M iorogene公司利用生物技术合成了 B t杀虫基因,并申请了专利。随后,孟山都公司买断了它的使用权,又对 B t基因进行多方面的修饰,转到岱字棉品种中,使 B t基因在棉花体内的表达量、毒蛋白量都大为提高,1995年,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投入商业化生产。

  我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独立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国家。1991年,在国家“863”高新技术计划的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开始了 B t基因的合成构建,于1992年人工合成了单价杀虫基因,1993年就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棉品系,1995年又构建成功双价杀虫基因,1996年合成了抗蚜虫基因。1994-1997年,小范围试种、示范。由于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较好的抗杀能力,在生产上应用可减少棉铃虫防治成本60%-80%,得到棉农的认同。从1998年推广应用面积150万亩发展到今年推广应用面积接近3000万亩,占棉花播种面积的50%,是世界上推广应用转基因抗虫棉速度最快、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发展迅速,技术有新的突破

  美国合成 B t杀虫基因用了近十年时间,从育出转基因抗虫棉品系后到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生产又用了5年多。我国从转基因工程项目启动,直到转基因抗虫棉进入试验示范,仅用了3年,推广应用只用了6年。

  我国还研制成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可同时产生两种杀虫蛋白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目前,它对我国棉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尽管技术水平发展很快,但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进而形成产业化的进程却不尽人意。据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介绍,目前,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较多,主推品种优势不明显,致使市场竞争出现无序状态,这是推广运用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而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中国农业人口众多,生产以户为单位的现实则是无序状态的基础。

  有鉴于此,专家建议要加强品种管理、严格审定程序并加大对假冒、伪劣种子的打击力度,以最大限度净化市场。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科研、推广、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形成育、繁、推、销一体化运行机制、加速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专家说,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布局优势、加强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尽快实现产业化突破。

                                                                     (科技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喻树迅:呕心沥血育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