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转基因棉大战

发布时间:2005-11-23 来源 :《安阳日报》2005年11月23日第6版 访问量 : 作者: 周巧红
字体

  棉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转基因棉花的研究和产业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竞争不可避免。谁先抢占棉花生物技术科技制高点,谁就有可能控制未来的棉花市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率先占领这一高科技阵地,我国的棉花科研工作者与国外垄断公司展开了一场转基因棉大战。
  科学家预测,也许过不了几年,我们就能吃上牛肉味的西红柿、含胡萝卜素的大米——这不是幻想,这些都可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在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转基因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词汇,转基因植物、动物、食品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游在水里的可能是转基因鱼,吃到嘴里的也许是转基因土豆,正在欣赏的说不定就是一朵转基因花。那么,你有没有想过,穿在我们身上的就是转基因棉花织成的布呢?
  转基因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的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为抢占棉花生物技术领域制高点,我国的棉花专家们与美国垄断公司展开了一场“转基因棉”殊死大战。
  11月15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安阳市开发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循着副所长李付广博士的讲述,走进了这场不见刀光剑影的科技之战。
  棉铃虫肆虐,棉区频频告急。当时的农业部部长重金“悬赏”:谁能防治棉铃虫就奖谁100万元!
  一瓶棉铃虫撂翻了十多只鸡!李付广博士上来就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1992年,作为中国棉花权威研究机构的中棉所实验田里来了不速之客——棉铃虫。刚刚长出来的棉蕾被这些家伙糟蹋得“遍体鳞伤”。传统的农药已对棉铃虫失去了效力。这一天,中棉所所有工作人员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每人拿一个罐头瓶,来到了实验田里捉虫。有位老工人一下午捉了满满一瓶棉铃虫,觉得扔了挺可惜,便带回家里喂鸡,结果鸡全部死了。老工人这才恍然大悟,棉铃虫经过农药的多次“洗礼”,早已“百毒不侵”。鸡吃了这些毒虫,怎有不死之理?
  李付广说:听起来这像是一个笑话。但作为一名棉花科研人员,上世纪那场棉铃虫大浩劫却让他永世难忘。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场大规模的棉铃虫病虫害在人们毫无防范之中悄悄袭来。就在人们惊慌失措之时,它已迅速席卷了我国黄淮海流域的产棉区。在希冀中等待棉花带来丰收的农民突然发现,棉铃虫已成了田野里的主宰,孕育中的棉蕾变成了他们的佳肴。来不及多想,许多人扛着农药直奔田里,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但这些狡猾的小虫子似乎看透了农民的心思,疯狂地把这场灾难向着个又一个高潮推去。他们在迅速产生抗药性,并且这种能力惊人强大。
  李付广博士在谈及此事时说:“棉农原本在棉花种植期间只需喷施农药1次到3次,然而在那场灾难中,即使是喷施农药20多次,也不能保证完全控制住棉铃虫。”那时节,曾有人将棉铃虫放在农药原液里,这些棉铃虫居然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企盼的丰收一时间化为乌有,农民们欲哭无泪。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全国常年种植面积在8000万亩左右,占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但棉花的产值却占农作物总产值的10%。棉花是我国3亿多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从事棉纺及相关行业的人员达1000万人之众,纺织品每年出口创汇500多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1/5。棉花的生产种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始终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但被无数双眼睛关注的这种重要农作物,却栽在了小虫子的“嘴”里。农民如临大敌,棉花专家们更是心急如焚。应急方案用了一套又一套,农药洒了一遍又一遍。但棉铃虫还是依然如故,毫无“退却”之意。
  在黄河流域产棉区一番耀武扬威之后,棉铃虫又气势汹汹地一路疯狂南下,很快就兵临长江产棉区。肆虐的虫害给国家和农民带来了巨大损失。1992年,某省常年亩产量在65公斤左右的棉花地亩产仅11.5公斤,千疮百孔的庄稼和肆无忌惮的棉铃虫注定了棉农难逃减产减收的厄运,农民一季的辛苦被棉铃虫吃了个精光。
  那时,棉铃虫给国家和棉农造成的经济损失有100多亿元。农民因防治棉铃虫中毒死亡事件1000多起,中毒人数24万人次。棉铃虫似乎已无法阻挡。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当时的农业部部长宣布:谁能治住棉铃虫就奖谁100万元!
  紧急关头,用生物技术防治棉铃虫成了必然选择。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打响了。
  悬赏抗虫是农业部部长的无奈之举。但这条“悬赏令”对每一位棉花科研人员来说,不啻是抽在身上的一记响鞭。棉花专家连最基本的棉花安全都保证不了,还如何配得上这个称谓?棉铃虫,一时间把众多尖端科技前沿人物拉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就在我国的棉花产业被一个个小虫子搅得天翻地覆之际,国外的棉花生物技术已向前跑出了一大截。现代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谁最先抢占科学的制高点,谁就能成为这一领域的控制者。在这个高新技术时代,拥有高新技术就会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占有主动权。精明的国外垄断公司焉能不知其中道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重视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涉足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就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1984年,该公司正式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全方位研究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并第一个拥有Bt杀虫基因专利权,他们培育成功的Bt基因抗虫棉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棉花本身不具备抗虫性。转基因抗虫棉就是通过生物技术,在实验室内培育出具有抗虫性质的棉花,并让其具有世代遗传性,以便推广应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孟山都公司开始了其又一个大手笔运作,他们与美国最大的棉种经营公司联合,大大増强了转基因棉花的产业化能力,所培育的转基因棉花迅速推广应用。大后方稳固之后,他们的目光穿过浩瀚的太平洋,盯住了世界产棉大国——中国。
  上个世纪90年代,棉铃虫正在我国肆虐。这时,美国孟山都公司的代表来到我国,表示愿意帮助我们“绞杀”棉铃虫。他们提出,只要中国肯出9000万美元的价格,他们就可以把转基因抗虫棉技术转让给我国,但这种转让并不包括技术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专利权。
  传统农药已失去了对棉铃虫的杀伤力,国外公司又对我国的棉化产业虎视眈眈,带着转基因这一高科技“武器”杀上门来,情况已是万分紧急。是接受美方苛刻条件,高价买下对方现成的技术,还是背水一战,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从国家领导到棉花专家都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
  接受他们的条件,有可能在最短时间内遏制猖獗的棉铃虫。但这同时意味着,我国未来的棉花产业将受到他国制约。同时,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状况千差万别,大规模种植美国转基因棉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谁都不敢轻易断言。几番深思熟虑之后,国家领导和专家们最终决定,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棉花转基因技术。
  说干就干,一场与时间、与棉铃虫赛跑的攻坚战全面铺开。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迈出了转基因抗虫棉研制的第一步。为尽快战胜虫害,实现优势资源最佳组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牵头,以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体系建设为纽带,全国上中下游优势单位强强联合,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联合舰队”。
  “联合舰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向着培育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方向全速航行。以中国农科院生物所为代表的上游基因构建单位成功构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基因;以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为主建立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大批量创造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并将所获得的新材料快速发放给育种研究单位;接过“接力棒”的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等10余家棉花育种单位迅速培育出适宜我国不同棉区种植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并在河南安阳、山东恵民、安徽望江等地的生态育种试验站进行“中试”试验。
  那段时间,以中棉所为龙头的全国各级科研单位全都开足了马力,夜以继日,加快研制步伐。李付广博士说,那时候,科研所每个人内心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农民盼望技术的迫切心情、国外公司的技术炫耀、国家不遗余力全力支持,都让每一位科研人员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无比重大。不找到“剿灭”棉铃虫的技术决不停歇!这成了每一位科研人员无声的誓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辛苦努力之后,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成功掌握了控制虫害的核心技术,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Bt杀虫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控制虫害的核心技术已被掌握,在这场科技与虫害的战斗中,科技似乎大获全胜,接下来,在产棉区大面积推广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应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科研人员还来不及品尝成功的喜悦,又一场战役已悄无声息地逼近了。
  美国公司乘机迅速抢占中国市场。如何打破垄断,成为横在大家面前的又一个“碉堡”。
  中国研制成功转基因抗虫棉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美国孟山都公司,想向中国高价出售转基因抗虫棉技术的希望彻底破灭。但美方并没打算就此回头,打道回府。中国有如此庞大的棉花种植、消费市场,他们岂能轻易罢休?出售技术这条路被堵死之后,他们迅速调整战略,采用迂回战术,抢先占领中国植棉区。
  孟山都公司来者不善,直接把“大本营”安在我国的两大产棉区——河北省和安徽省。这两省不仅植棉面积大,而且地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控制住这两省的棉花市场,就等于把美国的转基因棉插在了我们的棉区心脏之上。美国妄想控制中国棉花市场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1997年,孟山都公司在河北省和安徽省建立了子公司,凭借其成熟、领先的高新技术优势,一步步将美国抗虫棉向中国市场全面推进。短短一年时间内,美国的抗虫棉成了中国棉农的宠儿。1998年,我国抗虫棉种植面积为380万亩,在这380万亩抗虫棉中,美国抗虫棉就霸占了 95%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抗虫棉仅有不到5%的市场份额。
  “5%”成了扎在中国棉花科研人员心中的一根钢针。棉花是战略物资,一旦美国公司对中国形成垄断,他们将会通过控制棉种来制约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威胁我国棉纺织行业及其相关产品的出口安全。我们的棉花产业岂容他人为所欲为?刚刚找到打败棉铃虫法宝的科研人员又迎来了一个“劲敌”。对方已兵临城下,我们岂有坐以待毙之理?一场不可避免的恶战拉开了帷幕。究竟鹿死谁手,将决定未来中国乃至国际棉花市场的走势。虽然没人言明,但所有参战的科研人员都明白,在这场战斗中,我们只能赢,不能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同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基因,具有相对领先的常规育种技术,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抗虫棉在中国境内就无法与美国抗虫棉抗衡呢?科研人员经过细致分析后发现,棉花转基因技术是为育种家创造基础材料的重要基础,美国孟山都公司每年能够获得1万棵以上的转基因棉花植株,这有力保证了其抗虫棉育种的需要。当时,我国棉花转基因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每年获得的转基因棉花植株仅有几十棵,根本无法全面保证我国棉花育种工作者对抗虫棉培育的需要。这已成为我国抗虫棉研究的一个主要“瓶颈”。
  病因找到了,如何对症下药呢?向规模要效益就是一剂灵丹妙药。中棉所的棉花专家们在深入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及其生物技术育种与产业化的构想,并迅速得到了科技部810万元的项目支持资金。
  与势力强大的美国科技公司作战并非易事,单枪匹马不仅效率低下,还极有可能损兵折将。全国棉花科研单位又一次不约而同地把手握在了一起,展开了与美国公司的又一轮较量。在“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及产业化基地”课题支持下,科研单位建立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累计获得转基因棉花植株2万余份,筛选、评价、鉴定有利用价值的转基因棉花种质材料1000多份。专家们根据各地生态情况的不同,研制出了适合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产棉区种植的20多种抗虫棉。同时,他们还研制出了与美国抗虫棉品质相同,但单产能提高10%的抗虫棉品种。
  从2002年起,国产抗虫棉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这一年,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上升到了35%。2003年,这一比例达到了60%。2004年,已占到了62%。2005年,国产抗虫棉所占市场份额已达65%,国产抗虫棉在全国遍地开花。中棉所副所长李付广博士欣慰地说:“这一数字标志着我们彻底打破了美国抗虫棉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并且我们还将做得更好。”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在大面积种植中表现良好,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间不需要农药防治,三代、四代棉铃虫发生期间仅需防治一两次,每亩可节省农药用量60%到80%,可减少农药喷洒次数10次以上,每亩可增产皮棉7公斤,增收节支约120元。目前,全国累计推广种植国产转基因抗虫棉5000万亩左右,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约50亿元。在一组组节节攀升的数字面前,棉花专家们紧绷多年的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这场与国外垄断公司的多年鏖战以中方的大获全胜暂时告一段落。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又一个寒冷的冬季到来了,不少人已开始把自己埋在柔柔暖暖的棉衣里,抵御瑟瑟冷风。尽管有了不少替代品,棉花仍是这个寒冷季节当之无愧的主角,厚厚的棉衣、厚厚的棉被,为我们筑起了一道抵挡严寒的防线。因为其温暖的性质,所以在国外有人把棉花亲昵地称为“太阳的孩子”。在今天,棉花已不仅仅是温暖的象征,凭借着独有的特性,棉花已成为健康、时尚、环保的代名词。我们喜欢穿纯棉的衣服,喜欢用纯棉的制品,我们享受着她的柔软,享受着她的舒适。
  转基因抗虫棉,这个战场上走出的农作物“尖兵”,田垄里的高科技农作物“先锋”,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丰收,更多的温暖和喜悦。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论坛预告:国产转基因棉与自主创新(人民网) 下一篇:棉花所建成我转基因棉花产业国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