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首页栏目» 党政工作

深耕棉花科研事业 勇挑科技创新重担

发布时间:2022-12-19 来源 :党委办公室 访问量 : 作者: 赵棋
字体

“青年要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壮阔实践,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勇当先锋、倾情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饱含着对青年干部的勉励、嘱托和殷切期望。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也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为展示新时代农科青年的扎实工作业绩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创先争优,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中贡献力量,中国农科院组织开展了第八届“十佳青年”评选活动,棉花研究所青年科学家何守朴被授予院“十佳青年”荣誉称号。

何守朴1984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童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郊区一个小镇度过。“我小时候每天上下学都要路过农村的田间地头,当时就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浓厚的兴趣。2007年研究生期间被推荐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种质资源课题组开展客座研究。毕业后即留在课题组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至此已经有13年了。”就这样何守朴就开始了他的棉花科研之旅,一心一意从事着棉花种质资源的相关工作。

走遍云贵滇边区  只为搜集中国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种质资源则是制造“芯片”的原材料,广泛调查搜集种质资源对作物育种至关重要。2009年起,何守朴所在课题组执行“中国棉花种质资源抢救性搜集”项目,需要到贵州、云南、广西最偏远的地区对我国现存棉花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收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何守朴便自告奋勇带领3人小分队踏上行程。这次搜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我国传统种植的二倍体栽培棉种—亚洲棉。然而,何守朴发现凡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均已不再种植亚洲棉,原来因其产量过低,已被产量更高的现代陆地棉替代。他回忆道“我们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很多乡间小道路很窄,只能坐摩托车,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就先找摩托车司机,一人坐一辆,领着我们去到当地最偏僻的村寨,在那里找到二倍体栽培棉花的可能性更大。在贵州晴隆县的时候,一天傍晚从村里搜集棉花出来,天已经快黑了,山路上没灯也没车,好不容易遇到一辆中国移动维修设施的小货车,座位都已满载,我们只能蹲在货车车斗里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县城。夜里又黑又冷,山路蜿蜒又颠簸,我们晕车吐得一塌糊涂,现在想起来真不容易,但是搜集到了宝贵的种质资源也是非常值得的。”2009年至2012年期间,何守朴带领小队克服地区偏远、交通不便、沟通不畅等困难,分批次走访了23个县(市),超过200个村(镇),行程超过1万公里,共搜集到棉花种质资源155份,其中包括45份亚洲棉和110份陆地棉。在后期工作中利用这批收集的种质成功地鉴定出耐盐和耐高温的优异种质,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现已全部编入国家棉花种质资源中期库保存。

1-小.jpg

深耕棉花种质资源  破解棉花“芯片”难题

种质资源不仅要搜集保护,更要鉴定和利用。“我国虽然是棉花种质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的保存大国,却不是种质资源的利用强国。如何充分鉴定和利用我国现存大量棉花种质资源一直是棉花基础研究亟待攻克的重大命题,是我们种质资源科研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候的何守朴已经下定决心。2013年起,他便开始逐步探索如何利用当时在水稻等作物上广泛应用的单碱基分子标记对棉花种质资源开展大规模分子鉴定工作。“我当时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非常渴求,尽可能地争取每一次和高水平科研单位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水平。”针对亚洲棉和陆地棉重要性状的主效位点不明确的问题,结合高密度分子标记和海量表型数据,何守朴等科研人员系统地鉴定了栽培亚洲棉和陆地棉群体中与重要性状关联的主效位点,首次从基因组层面揭示了亚洲棉在我国从南往北的演化历程,定位到控制亚洲棉和陆地棉纤维品质、生育期和抗逆性等重要性状相关的主效位点和候选基因。历经4年攻关,何守朴作为核心成员,成功破解了生育期、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一系列棉花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将我国棉花种质资源基础研究水平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这两项研究成果于2018年同时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成果一经发表便获得国内外知名学者广泛关注,其中一篇论文还获得当年的高被引论文,后来又同时入选“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十大重大进展”。

2-小.jpg

捕捉稀有优异“基因”  解决优质棉花“短板”

我国纺织业发达,对原棉需求特别是优质原棉需求量大。当前,我国超50%的优质原棉纤维依赖进口,棉花纤维品质是国产棉品种的“短板”。虽然前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部分影响陆地棉纤维品质的关键位点,但是这些位点却很难解释陆地棉中一部分纤维品质特别优异的材料。“通过仔细的分析前期数据,我觉察到这可能是当前技术的局限导致一些‘藏起来’的关键染色体变异并未被发现,所以我们团队又通过扩展样本数量,增加表型调查的环境多样性,提高检测分辨率等一系列方法,最终捕捉到这些调控纤维品质的稀有优异。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分析发现这些染色体变异居然是来自二倍体棉种,是早期棉花育种家通过长时间大量远缘杂交改良棉花性状的直接证据。” 何守朴作为主要思路提出者完成的这一成果于2021年发表在《自然·遗传学》,并入选了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十大科学发现”。从2018年到2021年,从主要参与者到主导者,何守朴在探索中不断成长,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攀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山峰。

3-小.jpg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最近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安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备受鼓舞,不仅从精神上激发了工作热情,从思想上更深入地意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也使得我的工作方向更加清晰。”,何守朴感慨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带领棉花资源创新利用科研团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扛起棉花科研国家队的使命担当,深入践行中棉所精神,紧扣当前我国棉花产业转型期的重大问题,在保护好棉花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充分高效发挥国家棉花种质资源中期库的公益性服务职能,把我国棉花种质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基因资源优势,为新时期棉花育种工作夯实理论基础,持续努力为我国棉花‘稳产保供’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深耕棉花科研事业 勇挑科技创新重担 下一篇:深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坚持不懈加强全面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