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首页» 研究所概况» 现任所领导

曹永生

曹永生,男,1967年6月生,浙江杭州萧山人,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科研处处长、副所长、西藏农牧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果树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兼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棉花研究所所长,财政部科技部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种业》、《作物杂志》、《农业网络信息》和《农业大数据学报》期刊编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作物资源信息和大数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监测规范和数据标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GIS/WebGIS、图象识别和分析、信息监测和预警、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研究等。

已主持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大项目3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现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国家作物科学数据中心”等。

研究成果“中国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多样性和技术指标体系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图集及其电子地图系统”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研制与应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稻种资源生态地理分布研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国家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两项,中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项。曾获中国农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中国农科院首届十佳青年,中央第七批优秀援藏干部。负责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圃网荣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获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

主编《中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图集》(中英文)、《植物染色体和同工酶图象分析》《农业数据库系统程序设计》《农作物种质资源基本描述规范和术语》《云南稻种资源生态地理分布研究》《自然科技资源共性描述规范》《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农业科学方法概论》《作物科学方法》《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发展报告》《中国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等十一部专著共650多万字, 出版《遗传资源信息汇编指南》译著一部,参编著作18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组织编写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丛书120册。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9名。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作物种质资源质量控制规范保证描述规范和数据规范可靠性、可比性和有效性的创新技术思路,组织制定了120种作物、360个技术规范,创建了作物种质资源科学分类、统一编目、统一描述的技术规范体系,统一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度量。

提出了以规范化和数字化带动种质资源共享和利用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实现了50多万份作物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规范化评价、数字化表达、网络化共享和专业化服务。

创建了由国家种质库、国家复份库、11个国家中期库、43个国家种质圃、16个省级中期库和国家种质信息中心组成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构建了完善的平台制度机制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安全保存体系、资源汇交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人才队伍和评价体系以及共享服务体系。

研制成功了中国作物种质资源电子地图系统、特性分布信息系统和WebGIS,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我国110种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富集程度,提出了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布与作物起源地、热量资源、农业种植历史和地形条件密切相关,黄河中下流地区是农作物种质资源富集区,山西是杂粮作物富集区等一系列新结论,绘制了512幅地理分布图,系统、全面、定量地反映了我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阐明了我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建成了拥有340种作物、50多万份种质信息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研制了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多介质存贮系统和基于Internet的种质资源查询、获取和评价系统,使我国的种质信息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成了种子储藏习性数据库管理系统(SSB),为各国科学家随时查询和了解各物种的分布、种子贮藏特性等提供了极大便利。建成了种质库种子繁殖更新专家系统(RES),为种质库的安全保存提供重要依据。设计了国际植物遗传资源信息交换软件DIPVIEW,可用于植物遗传资源数据的交换,国际、地区和国家级植物遗传资源数据的管理、电子目录的出版、植物信息网的建立等。DIPVIEW、SSB、RES已在许多国家推广使用。

研制成功了指纹图谱自动识别系统(GEL),可供种子质量检测、品种认定、亲本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应用。研制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分类管理信息系统,为种质资源的对外交换和确保我国资源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制了农业野生植物GIS/GPS,为我国农业野生植物的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手段。研制了中国农作物审定品种信息系统(CVIS),使我国审定品种信息管理开始走上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研制了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查管理系统,为植物新品种的审查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建立了国家作物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农业分中心,研制了国家作物科学数据共享网络系统,为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决策等提供了数据支撑。

研制了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平台门户、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网络、云南农业生物资源调查数据库系统、西藏作物种质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门户网站用户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系统。

制定了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标准体系框架模型、自然科技资源分级归类与编码标准、植物种质资源共性描述规范、农作物种质资源基本描述规范、云南农业生物资源调查数据标准、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国家野外试验站数据分级分类和编码标准、国家野外试验站观测数据标准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

首次提出了果业5.0,阐明了果业不同阶段的特点。界定了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出了“一新”驱动、“两优”先行、“三产”融合、“四品”提升、“五减”支撑、“六化”同步的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了果业成果转化“五五”模式,在全国建立了100多个产业研究院、研发中心、试验站、专家工作站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有效推进了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