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最新动态

《农民日报》:奔走在南疆棉田里的科研“国家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 :《农民日报》2019年9月20日第5版 访问量 : 作者: 王泽农
字体

奔走在南疆棉田里的科研“国家队”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科技帮扶喀什掠影
中棉所帮扶团队部分专家在伽师县示范田。资料图
  如今,提起我国的棉花,人们的目光一定会聚焦新疆,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种植面积占了全国的70%以上,产量更是占了全国总量的80%多。在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伽师县、巴楚县,棉花种植面积都在百万亩左右,棉花已经成为当地各族人民寄予厚望的致富产业。产业做“媒”,这三个县今年3月被定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三区三州”贫困地区的科技帮扶县,棉农们在田间遇到国家级棉花专家也就成了寻常的事。
  一
  巴楚县、伽师县和莎车县虽然都是植棉大县,在专家眼里还是问题多多。
  其一:品种多乱杂。莎车县内有25家种子企业、40多个棉花品种,伽师县种植的棉花品种约30~50个,巴楚县约30个;其二,技术相对落后。棉农植棉仅凭经验,农技推广部门人员严重不足,科学管理水平不能适应新品种新技术的需要;其三,有的地方采用林果间作套种模式。棉花品种不配套、水肥管理不科学,棉花虫害发生严重,棉花早衰或晚熟,产量降低,品质较差;其四,“良种+良法”不配套。在盐碱重、缺水或沙性地块,耐盐碱耐旱的棉花品种不能及时跟进,出苗率下降,产量降低;其五,棉花产业链短。各县基本无后端加工企业,无法对棉花进行县内消化,增加了棉花的运输成本。
  脱贫攻坚,产业要先行;振兴产业,科技是支撑。中棉所所长李付广在所里动员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作为国家级的棉花专业科研机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推动发挥棉花在科技脱贫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充分发挥优势,聚焦精准发力,充分体现棉花科研国家队的‘头雁’效用!”
  随即,中棉所成立了所长李付广、党委书记潘燕荣、副所长张西岭等负责的三个专家组,分别负责巴楚县、伽师县、莎车县的棉花产业科技帮扶工作。专家组深入定点帮扶地,开展棉花生产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入户指导、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活动,提升定点帮扶地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逐步培养一批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中棉所计划到2020年组织专家50人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产业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类人员2000人次,推广新品种3~5个、新技术3~5项。另一方面,中棉所还决定邀请三个县的农业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农业企业经营者到中棉所进修,学习掌握国际国内棉花产业发展动态、农业产业培育与管理等宏观方面的知识,拓展战略发展视野,提高战略谋划能力。
  二
  在巴楚县,中棉所棉花绿色增产增效创新团队宋美珍研究员带领科技扶贫专家组成员先后赴多来提巴格乡、恰尔巴格乡、阿克萨克马热勒乡,采集棉田土样,与植棉大户、技术干部等进行田间管理技术交流,并就2020年中棉所新品种示范工作、优质棉展示、“宽早优”种植模式等工作进行详细洽谈。
  在不久前巴楚县召开的棉花产业合作和期货研讨会上,宋美珍研究员作了“改良品种、提升品质”的主题报告,就如何提升巴楚县棉花产业水平、推进巴楚县棉花生产能力、改善巴楚县棉花品质进行了理论讲述与技术指导。
  在伽师县,中棉所棉花优质育种创新团队袁有禄研究员带领科技扶贫伽师工作站成员,先后走访调研植棉大户、棉种及农资经销商、纱厂、新疆中棉种业试验及示范棉田,考察棉花生长、病虫害、田间管理等情况,给农户提出建议和指导。针对英买里乡17村的棉花由于播种较晚、大量施加水肥导致棉花徒长、棉铃虫危害增加的情况,提出了合理施肥控制棉花长势、及时防治棉铃虫等建议。
  克孜勒苏乡28村棉农由于初次接触海岛棉种植,不了解海岛棉习性,尤其是开花后水肥供应少,治虫药物类型单一,导致中上部棉铃脱落,脱落比例高达35.8%。专家及时提醒棉农,海岛棉本身不抗虫,不耐高温,防虫要尽早,及时更换药物,开花后,棉花需水量增加,要及时灌溉等技术指导。克孜勒博依乡1村一个种植大户种植海岛棉近2000亩,也是由于前期缺水,棉花脱铃严重。在专家建议下,及时浇水、及时治虫,脱铃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
  在莎车县,米夏乡种植大户秦晓兵种了3000亩棉花,因土地黏性较大、灌水过多、化控不足等导致棉花叶色发黄、植株瘦弱。中棉所新疆科研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根源研究员带领科技扶贫工作组成员来到现场指导,提出了“先控后补”的补救措施(即先通过化学调控抑制棉花过快生长,再重施氮磷肥,为棉花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目前棉花长势喜人。
  恰热克镇土壤沙石多,保水能力差,棉花生长易受干旱影响,同时,黄萎病日益严重,棉花产量一直低于周边植棉乡镇。为此,专家团队带去了不同的水肥施用配方和黄萎病防治药剂,有效改善了棉花生产状况。
  恰尔巴格乡的棉农吐洪尼亚孜拥有20亩土地,进行巴旦木与棉花套种,往年籽棉亩产不到200kg,科技扶贫工作站专家多次前来调查指导,让他看到了丰产和增收的希望。
  三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宋国立带领中棉所科技扶贫工作组成员,在伽师县、莎车县、巴楚县分别召开了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观摩与培训会暨2019年科技扶贫工作中期总结会。
  在现场观摩当中,种棉大户对中棉所在当地示范的新品种“中棉所96A”的表现极为关注。记者在现场看到,与对照田相比,“中棉所96A”植株整齐、高大,结铃多,枝干上长着细小绒毛,专家说,这可以有效降低蚜虫的侵害。“中棉所96A”有着高产、优质、抗逆、早熟、适合机采的特点。新疆中棉种业经销商施炜高兴地说,观摩刚结束,就有不少棉农向他提出订货,明年喀什地区优质棉种植面积肯定会大幅上升。
  在莎车县观摩现场,宋美珍研究员随手挑了一株棉花,拔下来去掉叶片,一数棉铃,竟然有26个之多。中共莎车县委常委解正海高兴地举着那株棉花让大家拍照:“有了这样的品种,我们脱贫致富的步子迈得就更大了!”
  专家表示,“中棉所96A”的一个棉铃一般能产籽棉5克以上,按一株棉花结铃15个、一亩棉田9000株计算,理论产量可以达到600多公斤,保守计算亩产籽棉也在500公斤以上,而当地棉花亩产高的也只在400公斤左右。“中棉所96A”主要培育者张西岭研究员告诉记者,“中棉所96A”纤维长度32.3mm、强度31.8cN/tex,马克隆值4.1,纤维整齐度84.8%,是一个优质、高产、早熟、抗逆性强的好品种。据了解,“中棉所96A”示范基地在伽师县有1570亩、莎车县有2300亩、巴楚县有2800亩。而喀什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超过660万亩,推广前景非常广阔。在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下,相信广大棉农明年的收成会更好、收入会更高。
  在采访中,谈到中棉所在棉花主产区进行科技帮扶的着力点时,宋国立表示,科技扶贫工作首先应找准服务定位,中棉所要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积极与定点帮扶县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力争成为当地棉花产业发展决策“智囊团”;还要充分突出“科技”二字,发挥中棉所“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优势,全面开展“派专家、送技术、出主意、做示范”等科技帮扶活动,给棉花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安阳晚间新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举办“农科开放日”活动 下一篇:中棉所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离退休职工文艺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