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最新动态

我所2篇文章获院庆60周年优秀征文

发布时间:2018-01-09 来源 :办公室 访问量 : 作者: 冯文娟 梁冰
字体

        近日,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征文选编《甲子农科颂 一世农科人》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所情报资料室苗成朵的文章《花开暖天下》和早熟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马强的文章《农科渊源》入选该书。

        为庆祝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弘扬农科精神,讲好农科故事,院办公室面向全社会开展了“院庆主题征文活动”。办公室积极组织我所干部职工和研究生参与投稿,共报送8篇稿件,全方位展现了建院60年来中棉所人在棉花科技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花开天下暖
——贺中国农科院六十华诞
作者  苗成朵
        每年的7、8月份,在骄阳似火的夏日,棉花不畏酷暑,在田间地头开得遍地烂漫,白花、黄花、红花等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竞相争艳,白花晶莹纯洁,黄花淡雅内敛,红花热情似火。
        在艳丽夺目和婀娜多姿的花的海洋中,棉花,也许并不养眼,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玫瑰的显赫尊贵,但棉花蕴藏着自身独特的美丽,它质朴坚韧,耐寂寞不尚虚华。
        棉花纯真质朴的美丽,一样能打动大众的芳心,虽说不上千娇百媚,但也灿烂无比。
        有智者说,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丽的眼睛。
        三春过后,百花凋残,而棉花却始于盛夏,止于秋末,花期很长,一般为7月至9月。谁道花无百日红?棉花长放半年花。
        棉花,不需要人的精心呵护,在阳光和雨露下自由开放,不怕孤独,从不在意别人是否关注和欣赏,独自静悄悄地绽放着花蕾,它清淡素雅,没有醉人的芳香。
        有人说,没有芳香的花才是花中仙子!
        棉花不像其它一些开花植物一样,绽放五颜六色的花朵仅仅是为了取悦人类,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开花是为了结果,是为了吐出洁白的棉絮,衣被天下。“百花一谢成尘土,剩我缠绵暖万家”,这正是棉花低调内敛的可贵品质!
        棉花的一生很富有诗情画意,苗生蕾—蕾开花—花结桃—桃成铃—铃吐絮,在每一个不同的生长阶段,都是一次华丽的蜕变和质的飞跃。
        花蕾期,象征着棉花的生长进入成年期,此时田间地头的棉花争先恐后地竞相开花结果,繁衍后代。每天上午白色或黄色的花朵陆续绽放,然后借助风力或者昆虫完成传粉受精,下午及第二天,花朵的颜色逐渐变成粉色与红色了,因此,田间有白花、黄花、粉花、红花,竞相争艳。棉花的花期比较长,一株棉花由下而上,由里到外,可持续40余天,棉花传粉受精也要经历40余天。
        在阳光的呵护和肥水的哺育之下,花朵受精之后结成棉桃,棉桃吸收天地精华,营养充足,茁壮生长,然后成熟,并开裂吐絮。由于花期长,成桃时间不一,那么,棉花吐絮期相应也长,也是由下而上,由里到外,前后持续一个月左右。长势壮、不早衰的棉花,棉铃开口笑,吐出洁白的棉絮,但棉叶依旧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行内叫“青枝绿叶吐白絮”。洁白的棉絮和墨绿的叶片交相辉映,很是美丽好看,使人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产生无限的遐想!
        感叹自然造化之神奇,天工之毓秀!
        草木有情,万物有知,棉花虽无华丽的外表,只是默默地不被人关注地生长着,或许它就是在等待棉絮的盛开,在酝酿让人们为之一振、为之倾倒的美丽时刻!
        有人这样描述棉花,“五月棉苗秀,七月花儿开,花开天下炎,絮落天下寒。”在寒冷漫长的冬天里,人们把自己埋藏在温暖柔软的棉衣里,抵御瑟瑟寒风。当今人们的穿着尽管有了不少替代品,但棉料制品仍是这个寒冷季节当之无愧的主角,厚厚的棉衣和棉被,为人们筑起了一道抵挡严寒的防线。
        因为其温暖的性质,国外有人把棉花亲昵地称为“太阳的孩子”。在今天,棉花已不仅仅是温暖的象征,凭借棉纤维独有的吸湿性、透气性、柔软舒适性,以及与人体皮肤自然原态的亲合性等优异特性,棉花已成为健康、时尚、环保的代名词。人们喜欢穿纯棉的衣服,喜欢用纯棉的制品,人们享受着它的柔软,享受着它的舒适。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一个有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老百姓的穿衣吃饭是首要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我国的棉花生产,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不止一次亲自主持过全国的棉花生产会议,因此棉花有过它的辉煌和骄傲!
        说起棉花,就不得不说“中棉所12”。
        中棉所12是棉花这个大家族里的天之骄子,20世纪80~90年代为我国的棉花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于1990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今天,他就像一位荣获过军功章的老者,虽说年华已逝,时过境迁,但流失的时光却掩盖不了他过往岁月的英勇和辉煌!
        中棉所12成功将具有遗传负相关的高产、优质、抗病三性状结合于一体,首次攻克了棉花抗病、高产、优质三者不易结合的难题,尤以兼抗性和产量同步提高,增强了适应性和稳产性,使我国棉花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国际先进水平。
        其先后通过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浙江、湖北、新疆8省审(认)定和国家审定(1989年)。育种家利用中棉所12这一优良的宝贵种质资源作为亲本,先后又选育出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棉花新品种多达几十个。
        中棉所12是我国自育棉花品种中累计种植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经济效益最大的品种,在1987~1997年11年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043.4万公顷,增产皮棉93.9万吨,新增经济效益69.4亿元。
        今天,中国已经迈向民富国强的小康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一跃千里,纺织原料的研发水平也在突飞猛进,但棉花纤维与其它纺织原料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棉纤维独有的特性!
        棉花仅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研究的数十种农作物其中的一种,她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尤其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国,1957年,背负着发展和强大新中国农业技术的使命,中国农科院诞生了,斗转星移,花开花落,今天,她已走过了六十年不平凡的旅程。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六十年来,中国农科院人不辱使命,勤恳工作,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十三亿人民的吃饭穿衣及国计民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末,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曾扬言,“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人?”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017年,中国向世界证实,中国人不但自己养活了自己,而且生活的很好,并正在迈向小康社会,中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中国农科院人功不可没!
        自2013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这一重大举措,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在中国农科院的历史上是一次创举!
        在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撑和引领下,5年来,全院的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水平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科技创新工程为中国农科院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中国农科院人乘着“科技创新工程”的东风,更加斗志昂扬,奋发图强,百尺竿头,再创中国农科院新辉煌!
        今天的中国不但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未来还要做一个农业强国,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行业的领斗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和担当。现在,我们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起新的使命,将踏上新的征程,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携手共祝中国农科院的明天更美好,未来更辉煌!
        六十华诞恭贺!
 
农科渊源
作者  马强
        2011年的冬天,坐在火车上的我,窗外滑闪而过的是排排的杨树、绿油油的麦地、形式各样的高楼、热热闹闹的村庄、也有时不时插肩驶过的列车,景色变化万千却没能打乱我的思绪,思绪的另一头与我越来越近,一宿没合眼也是因为一直在想着他,火车慢了下来,广播里却念出了他的名字:首都北京欢迎您;我晃一晃神,站起来左看右看望向窗外的远方,“那就是北京啊,那就是首都啊,中国农业科学院我来了...”。
        当时我是一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由于导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老师有合作,很荣幸被导师安排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进行客座学习研究。07年考大学时就想着一定要考北京的大学,要去看08年北京奥运会,现场感受一下国家队的奥运健儿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豪情与精神;晚了3年,我还是来了,内心还是那样的欣喜与期待,因为我知道,我要去的地方是首都北京,我要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是我所学专业领域最厉害的研究机构,是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
        北京的冬天有点冷,作科所新实验室的导师和同学给自己的欢迎让自己有了回归大家庭的温暖,研究生院的老师热心的为我安排了住宿,和农科院的学生吃住在一起,很满足也很欣慰。来到作科所的实验楼里,各个实验室也都是热火朝天的样子,到处穿梭着身着实验服的师兄师姐,实验室的仪器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这就是科研,忙碌而高效。刚入实验室的我是一张白纸,大学本科学的那些知识,顶多算是白纸上的点点墨迹,老师是画家,师兄师姐也是画家,在这长长的人生画卷上,好多人为你挥毫、为你书写,自己的人生画卷才变得多姿多彩。两年多的时间,忙碌的学习实验、激烈的讨论争辩、认真的进展汇报、丰富的讲座报告,这是北京的节奏,也是农科院的节奏,老师和同学一起,上下一心,提升科研素养、解决科研命题、完善科研成果。首都的节奏是快的,因为它是世界的明珠,农科院的节奏也是快的,因为他是国家的农业科研先锋,走在世界的前沿。
        2014年的春天是临近毕业的季节,在农科院两年多的学习生活,让我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科研变的更加热爱,更让我对农科院产生了浓浓的不舍情;没做过多考虑,我决定继续自己的作物科研生涯,我选择报考农科院的博士。农科院下辖二三十个研究所,遍布全国各地,和自己专业方向相近的也有十个左右,选择报考哪个研究所、哪个导师成了不大不小的难题;自己心里还是舍不下自己的专业--作物遗传育种,也综合考虑了家人的意见,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是最优的选择--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科研大有所为;安阳离家也比较近,常回家看看是爸妈最大的心愿。仔细了解才知道,全国棉花领域唯一的院士--喻树迅老师就是棉花所的博士生导师;和喻老师联系,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沉稳、更显亲切,喻老师鼓励我好好备考、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都不能落下,要有信心和决心在角逐中脱颖而出。硕士毕业三个月后,我顺利地进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大门,成为了喻树迅老师的一名弟子,继续与农科同行。硕士阶段的科研学习大多是在实验室完成的,棉花所的科研学习都要从下实验田开始,“科研服务人民大众,将文章写在大地上”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口号,但喻老师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实验材料的田间种植管理,最炎热的日子,带着课题组老师们田间调查性状,为我们讲解选种、育种知识,这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还沉浸在对导师的钦佩与赞美之中,喻老师对我们又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教诲:“我们从事的是农业科研,服务人民大众需要我们从自己手头的课题做起,应用基础研究更要‘顶天立地’,科研论文要让专家认可,科研成果要让人民受益。”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打败国外种业巨头的垄断,重新获得国内棉农的认可和喜爱是喻老师对全国棉花行业从业者的第一份答卷;3年内两篇《Nature Genetics》,一篇《Nature Biotechnology》的发表,更让棉花科研工作者信心鼓舞,自豪满满;而数十个优质棉花品种的推广,更让广大棉农喜上眉梢、棉企轱辘猛转,喻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和成绩践行着“顶天立地”的诺言。导师是我们学习和为人的榜样,言传身教是他对我们的职责,生活上的悉心关怀、学习科研中的解惑释难让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希望自己也能像导师那样践行自己的诺言,对自己和家人的、也包括对人民大众的。博士阶段的学习科研是艰辛和刻苦的,实验一次次的重复、只为对真理的真实解析,一次次的尝试,只为对自己领域知识的点滴创新;博士的学习和科研也是幸福的,你能收获良好实验结果的激动与喜悦,也能看到实验室中与你并肩同行的老师同学、师兄师姐,你也可以与实验田中一起干活的农民大叔阿姨一起挥汗、相视而笑;当然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院所老师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这些平台对自己的鼎力帮助和支持,希望自己多年的学习研究能够厚积薄发,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答谢你们。
        2017的春天,又到了临近自己博士毕业的季节;1957-2017,中国农科院走过了自己的60年;2011-2017,我在中国农科院生活学习了6年,打心底里高兴自己能与农科院相伴走过这段时间。十分之一不算太长,却对这里的人、这里的物有了深深的情谊,对这里发生的事情留下了深深的记忆,而自己的身心也留下了农科院深刻的印迹;我是一名农科人,今日我以农科院为荣、为农科院的快速发展高兴;明日我会继续践行老师对我的教诲,继续从事农业科研,为三农发展尽心尽力。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我作为一名农科人,送上自己对农科院所单位及各位老师同学的祝福:愿农科院继续引领农科发展,实现世界一流;希望我们都能够顶天立地,实现自己的农科诺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我所青工委组织召开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暨青年工作座谈会 下一篇:郑州党支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