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最新动态

《安阳日报》:白色海洋里的扬帆者

发布时间:2015-05-21 来源 :《安阳日报》2015年5月15日第5版 访问量 : 作者: 李雪
字体

白色海洋里的扬帆者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专家杜雄明

    □本报记者 李 雪

  憨厚的笑容、黝黑的面庞、为人谦和的态度是杜雄明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就像养育他的川渝大地一样朴实无华、稳重平和。但是,了解他的人感受更多的却是他扎根安阳近30年的踏实勤奋和对棉花科研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每年9月至10月是棉花吐絮的最佳时节,置身棉田,放眼望去白花花一片,犹如在白色的海洋里。”这是5月12日杜雄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1963年,杜雄明出生在四川省西充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从小就励志要当一名科学家。1987年,杜雄明告别母校四川农业大学,来到位于安阳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刚到安阳时,各方面条件的强烈反差曾使他一度产生一种失落感,但是杜雄明调整自己很快就适应了。“我是奔着做科研来的。当时乡下交通不便,我没事干的时候就去棉田里。”回忆往事,杜雄明说,正是因为当时闭塞的环境为他静心搞科研提供了条件,促使他下定决心留下来进行棉花科学研究。

  杜雄明主要从事棉花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研究内容多,需要田间试验与室内鉴定有机结合。田间试验环境差,条件艰苦,风吹、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对此,杜雄明早有思想准备,他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顽强地在这个领域扎下了根。刚参加工作不久,杜雄明便接受了去海南南繁的任务。

  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是杜雄明的最大特点。到海南后,他对棉花开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买来上百个信封和墨汁,自己用墨汁将信封涂黑,然后到棉田里小心翼翼地将制作好的黑色信封套在一株株棉花的花蕾上,并仔细记录和分析棉花在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变色、变色的原因等。冬季的海南依旧烈日炎炎,杜雄明背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而密密麻麻的数据却记录了厚厚一本。艰苦的环境和奋斗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也就是在那时,杜雄明工作后的第一篇文章《棉花花冠变色的临界光期》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事业上虽然取得了成就,但忙于搞科研的杜雄明直到29岁才与一位安阳姑娘结婚,并在安阳安家。从参加工作到结婚生子,杜雄明已在安阳工作生活了近30年,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天道酬勤。杜雄明通过努力建立了一套棉花种质资源分子标记鉴定方法,应用于品种的指纹图谱分析,并在彩色棉、大铃优质棉等特色棉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先后获得河南省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获得国家专利发明5项、审定品种4个、植物新品种权1项。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各种诱惑,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感悟、理解和追求。杜雄明淡泊名利,脚踏实地地工作在棉花科研第一线。2004年,安徽省一家公司打算花300万元买下他的一个白色棉品种,但被杜雄明一口回绝。

  杜雄明不仅是一名勤劳的棉花育种专家,更是一位良师益友,他对外国留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一丝不苟,不仅给予学生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对他们的学业和研究更是手把手地教,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杜雄明乐观、豁达、负责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学子,也影响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大家在他的精神鼓舞下,无怨无悔地工作着。

        ◆短评◆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 李 雪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正是因为杜雄明对工作、对事业由衷的热爱,使他在长期的试验播种、田间调查、种子选择、资料分析这种他人看起来枯燥乏味、循环往复的收收种种中,感受到了无比的乐趣。杜雄明认识到,收集、保存和鉴定的每一份棉花种质资源不仅对当代棉花育种和生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子子孙孙的棉花科研事业也有重要影响。任重道远,他的责任心越来越强。通过自己的努力,杜雄明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许多人羡慕他取得的成绩,但是通往成功路上的艰辛恐怕只有杜雄明自己知道。如今的他在棉花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朝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矢志不渝、坚定地航行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中国农科院网: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共建协议在京签约 下一篇:农业部科教司石燕泉巡视员一行来我所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