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兴邦,人才为急。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数量最大、专业水平最高和创新能力最强的一支队伍,也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过新中国成立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和先进集体,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适逢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本报特开辟专版,对其中的一些杰出人才和先进集体典型予以报道。
棉田守望者
本报记者 李万祥
工作扎实,学风严谨,埋头苦干,乐于奉献……这是同事和朋友们对喻树迅的印象。
1979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喻树迅就投身于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中。从业30多年来,他不仅在棉花遗传育种特别是短季棉育种方面取得多个创新性成果,而且在棉花转基因技术、棉花纤维发育、棉花基因组测序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为适应棉花生产新需求,他还提出了“快乐植棉”的新理念。
在追求科学的路上,他的脚步不曾停歇。
我国粮棉争地矛盾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前,北方棉区棉农盼望一季春棉变麦棉两熟,但原有棉花品种生育期为140天左右,不能满足麦棉两熟的需求。喻树迅提出了我国短季棉区划,并实施了短季棉育种计划。经过多年研究,喻树迅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了短季棉新品种——中棉所10、中棉所14。这两个品种的生育期比原春棉品种中棉所12的生育期缩短了30天。它被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有效促进了麦棉两熟耕作制度的形成。
喻树迅针对棉花枯、黄萎病蔓延,育成了抗病、高产、早熟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6。这一品种长期作为主栽品种推广,累计种植8500多万亩,在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喻树迅又研究早衰机理,培育抗早衰的早熟棉品种;通过开展超早熟短季棉育种,将生育期由110天缩短到99天,并实现了麦后直播棉花。
喻树迅常说,“科研一定要为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
近年来,根据我国棉花产业对优质纤维的需求,喻树迅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家973项目“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分子改良”,开展了棉花纤维品质基础研究工作,成功将海岛棉优质基因片段转移到陆地棉中,有效改善了陆地棉的纤维品质。
目前,喻树迅继续主持第二轮棉花973项目。在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已经在第二代转基因优质纤维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获得高衣分、优质纤维、海岛棉优质渐渗系等优异纤维材料。这也标志着我国棉花纤维发育生物学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棉花是劳动密集型的大田经济作物,种植管理复杂。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劳动力成本高涨,对棉花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由此,喻树迅在全国棉花界提出了快乐植棉理念,即棉花既要高产,达到“千斤棉”高产创建的目标,又要实现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大幅度降低植棉劳动强度。
喻树迅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年来,他先后主持了18个重大项目,主持或参加育成棉花新品种22个,累计种植约2.6亿亩,获各种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中国人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也能解决自己的穿衣问题!”喻树迅院士曾这样说道。这坚定的信心,源自棉花科技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