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江勇
谈到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感受时,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著名棉花遗传育种家喻树迅的回答里透着农业科学家共有的质朴:“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就想为中国的棉花事业多作些贡献。”
为了棉花事业,喻树迅做的事情可真不少——
把粮棉争地矛盾“调解”好
吃饭、穿衣是两件大事,但中国的耕地有限,粮棉争地的矛盾怎么解决?
喻树迅的答案是:培育推广短季棉。“普通棉花生长期约140天,早熟短季棉可把生长期缩短为100天左右,从而实现麦棉两熟。”
喻树迅和课题组选育出的新品种“中棉所10号”,结束了我国无早熟短季棉品种的历史,在全国迅速推广后,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8亿元。
近两年,喻树迅科研团队又培育出生育期更短的“中棉所74号”等特早熟短季棉新品种,实现了在小麦收获后直播棉花的设想,进一步提高了耕地利用率。
保护国内棉花产业安全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棉铃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我国主要棉区棉铃虫大暴发,棉农谈虫色变,棉花面积从一亿亩锐减到6千万亩。当时的应对方法是引进转基因抗虫棉。
短短几年内,国外转基因抗虫棉占据了95%的国内市场,直接威胁到国产棉花产业的生存,引发了国内棉花科研界的“绝地反击”。由中棉所率先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一炮打响,起到了先导作用。十几年后,国产的转基因抗虫棉已经遍地开花,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大逆转。
近年来,喻树迅又主持培育短季转基因抗虫棉品种6个,目前已成为冀鲁豫及新疆短季棉的主推品种。他表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技术近年来不断发展,已经占据了市场主动权,完全有能力保护国内棉花产业的安全。
让棉农“快乐植棉”
种棉花费时长、用工多,是个“苦”差事。喻树迅的愿望是让棉农“快乐植棉”。
为此,中棉所一方面培育可亩产1000多斤籽棉的新品种,另一方面研究实行植棉全程机械化,通过增产增收和解放劳力两条路,让棉农“乐”起来。
面对棉花产业发展这一命题,喻树迅还有很多解法:如开发利用盐碱地植棉技术,研发低产田增产技术,利用海岛棉优质基因片段导入从而大幅提高陆地棉纤维品质,等等……
他告诉记者:“河南的纺织业发达,但目前我国棉花尚有40%需要进口。所以中棉所要加强各项科研创新工作,提升棉花的产量、品质,为河南纺织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③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