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36及其生产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 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所长:喻树迅博士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今天的农业科技年跨越计划项目发布会上,我作为项目代表有幸在大会上发言,深感十分荣幸,我一定将此荣幸作为促进下一步工作的动力,落实好在我们今后的各项工作,并做出成效。
跨越计划是促进农业成果熟化,形成配套技术,促进产业化,使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农业成果技术到推广的跨越,效果显著,我们承担的“中棉所36及其生产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在农业部科教司的领导下,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的指导及协助下,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任务。
下面,我就项目的实施情况,特别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作为技术依托单位、首席专家的作用谈一点体会,说的不到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项目实施概况
(一)熟化和完善核心技术
棉花新品种中棉所36是本项目的核心技术,我们首先采取系统选育方法,用生化遗传辅助选择新技术,以SOD、CAT、POT等酶类为指标对其种性进行改良提高:中棉所36的纤维长度从28.5mm提高到30.1mm,强度由31.64CN/tex增加到34.6CN/tex,麦克隆值仍维持4.5,使品质有了根本性改变,纺纱能力从纺42支纱提高到纺60支高支纱,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出口创汇提供了品质支撑;种性改良使中36皮棉产量比原品种提高10%以上;种性改良使中棉所36的抗寒性更适合新疆气候。2001年北疆气温偏低,特别是7月份几天急降温,当地几个主推品种受害叶片干枯,蕾铃脱落,而中棉所36表现青枝绿叶明显抗寒性,产量比其他品种增产30-40%。第二,对中棉所36进行了抗虫Bt基因转化,育出了高抗棉铃虫的早熟棉花新品系SGK中394,在全国区试中比对照增产29%, 成为内地麦棉两熟的转基因抗虫新品种,使中棉所36的优质、丰产、抗病特性在内地也能表达。
(二)加强技术的组装配套
根据北疆气温的特点,棉花生长前期低温,后期降温快,中间偶有冷害和干旱,我们设立了相应课题组进行研究。平衡施肥与推荐决策系统,明确了中棉所36在北疆平衡施肥原则:氮肥18-23公斤,作基肥比例为40-80%,磷肥每亩5-10公斤,钾肥5公斤;高效节水技术每亩节水55—75方,75%覆膜度为最佳;简捷栽培技术减少整枝总次数,进而减少成本;生物、生态控害技术可使天敌有效增加,减少治虫成本;原棉质量控制标准有利于减少三丝污染,提高原棉质量;并将此形成专家软件系统,进行技术系统集成。通过配套技术使中棉所36在不同气候年份,表现高产、稳产、省力、高效。
(三)做好宣传、推广、示范
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技术示范片、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使技术成果迅速推广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按产业化思路运作项目,将中棉所与兵团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为技术的推广提供动力。
1、举办技术示范片
分别先后在135团、石河子总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石河子总场建立了3万多亩的技术示范田,接受兵团及地方棉花生产单位的参观访问。3年来,先后参观人数达万余人次。
2、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
召开了“中棉所36及其生产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等技术培训会议。来自全国及新疆自治区和生产建设兵团的相关领导、专家、棉花界同仁以及棉花生产单位约数百人参加了会议,通过对中棉所36种子田和基础种子田参观,对中棉所36技术集成试验的观摩,大大促进了项目技术的迅速推广。
3、针对生产中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生产第一线
针对新疆棉花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有棉纤维比强度较低、含糖高以及棉花蚜虫、黄枯萎病为害、水资源短缺等情况,我们组织相关专家专门对各项技术的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调整,提出种植抗病品种、实施节水技术、简化管理等生产技术措施,解决了棉花生产中的遇到的问题,使棉花生产者得到实惠。
此外,派专人到种子生产基地协助做好田间纯度检验和去杂工作,全程跟踪质量控制。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棉田进行严格去劣去杂。对去杂后仍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棉田坚决不予作种子田。
二、技术、产业、经济效益大丰收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平衡施肥技术、高效节水技术、简化管理技术、病虫害控制技术和原棉生产质量控制技术等配套技术实现有机集成;并总结其性状最优化时的技术集成状态或技术参数,形成规范化技术体系(规程),同时形成计算机模式化信息系统产品。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所育种、栽培、植保、生物技术、质量标准多学科有机配合、同步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项目实施,我所开辟完善了生化遗传辅助育种研究领域,为加快育种进程找到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同时,按产业化的思路运作跨越计划项目。项目实施前,未对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成果推广速度慢,转化率低。承担跨越计划项目后,我所在新疆石河子与农八师合作,以中棉所36为核心技术,组建了新疆石河子中棉种业有限公司,通过现代企业运营模式,与当地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项目运作建立了石河子生态育种试验站,对核心技术熟化并实施配套技术组装,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给当地团场种子公司带来丰厚利润,仅2002年度相关公司经营中棉所种子,获得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实施三年来,中棉所36三年来累计辐射200万亩,比合同规定的10万亩面积扩大20倍,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本年度双方股东同意增资扩股,农八师领导为公司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免费在高技术开发区划拨110亩地作为公司研发中心。我所拟投资几百万元建设研发大楼和公司仓库,使公司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年来,相关种子企业经营中棉所36种子直接利润达3000万元以上。棉农每亩棉花多获利150元,三年累计推广200万亩,获利3亿元,同时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几点体会
(一)中试熟化经费支持是成果快速有效转化的关键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最困扰的是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不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以往我们的新品种历经十余年培养出来后,由于核心技术无力熟化,配套技术无钱组装、产业化无从谈起,只能自生自灭,而跨越计划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所以跨越计划项目促进了机制创新,使中棉所36破土而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良好的项目运作机制是项目成功实施的保证
该项目采用项目实施地属地管理,项目实施目标明确,管理到位,效果明显。兵团科委作为项目实施主管部门,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服务到位,在高彤山主任、王宏江处长具体管理下,协调农八师各方面力量开展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并每年进行项目进度检查,现场验收。中棉所36推广速度如此之快,公司组建如此顺利都与兵团领导、农八师领导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各学科的结合
在项目实施中我亲身体会到,项目研究创新效果显著,原来新品种出来由于没有经费,育种家基本不管,现在由于有高强度支持,将大学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公司组合一体,调动土肥、节水、植保、栽培、信息等多学科专家集体攻关,同在一起吃住、研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研究成果共同分享,表现出崭新的合作机制和高效集成多学科研究成果的运作方式。
(四)项目的实施加强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农业成果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效结合以往脱节严重,通过跨越计划实施,创造了单位利益和棉农利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力量,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为实现“三个代表”在农村的体现提供了科技支撑。由于跨越计划以全新机制介入,在项目实施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难题,无法跨越的障碍,都迎刃而解。目标任务全面跨越完成。如在成果熟化、配套技术等需要多学科协作,以前无法解决,现在跨越计划将多学科集合研究,跨越了合作障碍、研究水平、技术成果跨越发展。在以往研究成果要在当地搞公司,受地域观念限制很难成功。现在由于在当地实施跨越计划,当地管理、当地受益,使观念跨越转变,产业化跨越发展。我所以中棉所36种子产业化模式先后在主产棉区创办八个合资种子公司,2002年度首次突破利润1000万元。现在正积极策划运作组建中棉种业集团公司,希望能在不远的将来能挂牌上市。
(五)项目的实施,促进我所的改制工作,使我所分流100多人到产业发展部门,为我所体制改革开了先河。
(六)通过项目的实施,北疆棉花的品质得以改进,产量得以提高,但制约新疆棉花生产的因素等仍然存在,如棉纤维强度较低、棉花病虫为害以及水资源短缺。这些都将作为我们今后的科研主攻方向和目标。
(七)通过项目实施,在企业、农民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稳定合作关系,为今后的成果转化、开展无偿和有偿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人员作为公司聘请专家无偿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专家可以获得企业适当补偿。使科技人员找到了用武之地。
在此我代表项目承担单位衷心感谢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农业部科教司、主管部门能力合作,使我们能参加跨越计划计划项目,我们一定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希望,将项目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03年9月11日
版权所有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豫ICP备12016946号-1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黄河大道38号 邮编:455000
Tel:(0372)2562200 E-mail:mianhuasuo@caas.cn 豫公网安备41050202000117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