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科技交流助力中国—中亚地区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亚各国开展国际合作实践综述

发布时间:2023-10-18 来源 :《农民日报》 2023年10月17日第6版 访问量 : 作者: 宫宇坤
字体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一行在乌兹别克斯坦棉花育种、制种与农业技术研究所的试验田中察看棉花长势。中国农业科学院 供图


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合作交流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的动力源泉。通过农业科技交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合作,实现中国与中亚五国先进农业技术资源、土地资源、种质资源、人力资源的互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提升整个区域的农业发展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对推动中国—中亚农业合作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不断深化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合作,构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体系,搭建跨境农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网络,举办各类培训促进人员交流,助力中国—中亚地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联合科研推动转化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区,中亚国家普遍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第六大粮食出口国、第一大面粉出口国,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五大产棉国、第二大棉花出口国。整体来看,中亚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与我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农业资源与科技发展水平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

在棉花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棉花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都已开展密切合作。2019年,棉花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建“中乌棉花联合实验室”,向乌方援助价值50万美元的设备和仪器,并建设14个“棉花科技示范园区”,得到该国总统高度评价。

“目前,我们与乌兹别克斯坦的交流合作最成熟,我这两年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种质资源的交换鉴定和棉花栽培技术的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研究所研究员王占彪说,“中亚国家与新疆相连,生态条件相近,但他们的栽培技术相对落后,棉花产量只有新疆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疫情之前我们每年都过去做试验示范,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农民都会前去观摩,效果很好。”

此外,棉花所还在吉尔吉斯斯坦成立中亚试验站,“中棉所44”“中棉所59”均已通过该国审定,基于中国的品种和技术推广面积超过15万亩,有效提高当地棉花单产60%以上。

在果树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郑州果树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农业科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围绕果树种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起源演化、遗传多样性及驯化过程、安全保存、高效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入探讨和科技合作。“在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上,郑州果树所的专家们展示了培育的新品种水果,包括油蟠桃、西瓜、哈密瓜等,并邀请中亚各国的专家学者品尝,中亚地区的参会嘉宾们纷纷表示希望在果树育种技术和栽培技术方面与中国加强合作。”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文清说。

在兽医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获批建设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要开展马的疫病等跨境动物疫病防控联合研究。

“新疆的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跨境动物疫病的防控、植物病害、外来物种入侵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何文清表示,“目前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已在建设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中心,建成后将面向中亚合作,与中亚各国共建实验室,开展联合研究。”


能力共建增进交流

今年6月,由商务部主办,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海外农业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减贫与乡村振兴实践研修班及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研修班成功举办。中国农业科学院20余位专家围绕数字农业、乡村振兴、粮食加工与减损等内容授课,来自14个国家的42位官员来华参加。“学员的反馈都非常积极正向,不少学员还给我们制作视频、写感谢信。”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项目官员李众说。

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聚焦海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走出去”、农业信息服务和海外人才培养等四大任务。“对中亚地区,去年7月我们举办了俄语国家在线培训班,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5个国家的72名学员参与培训。”李众说道,“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和学员建立了比较稳定、亲密的合作关系,今年我们成功把一位乌兹别克斯坦学员努里丁·萨莫托夫(Nuriddin Samatov)邀请到中国做访问学者,他此刻正在我们办公室办公。”

据了解,今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参与承办的援外培训有5项,主题涵盖数字农业与减贫、农产品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瓜果资源利用与栽培技术、中兽医药学和果树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等。李众表示,中亚地区国家学员的参与程度普遍较高,尤其是7月在郑州举办的“一带一路”国家瓜果资源利用与栽培技术培训班,29位学员中有10人来自乌兹别克斯坦。

人才是深化区域农业科技合作的主要推动力。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研讨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海外农业研究中心、研究生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农业大学签署了《关于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方面合作意向书》。“协议重点就是推进双方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国际留学生的招收,未来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也要建立国际学院,主要面向中亚国家招生。”何文清说。


共同携手应对挑战

专家们提到的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研讨会,是今年7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科技交流会。来自中国、中亚五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08家科研单位、大学和企业的300多位专家代表相聚一堂,就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和共同挑战展开深入交流,为加快推进中国同中亚国家在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为中国—中亚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牵线搭桥、添砖加瓦。

中亚地区普遍缺水,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中亚各国关注的重点领域。而我国的膜下滴灌、微灌、喷灌、渗灌等技术都相对成熟。在农产品种植的水资源利用方面,中国的节水灌溉技术为中亚地区的种植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中国援助吉尔吉斯斯坦灌溉系统改造工程竣工。项目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和巴特肯州的三个灌区,是农业灌溉渠和附属结构的新建、维修和改扩建工程。项目建成后为吉尔吉斯斯坦增加2310公顷灌溉面积,提高1.11万公顷灌溉土地的供水保证率,受益人口达2万。项目还促进了沿线的种植业、畜牧业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如何把我们的滴灌技术复制移植到中亚几个国家,是未来我们在节水农业方面重点推进的工作。”何文清补充道。

作为盐碱地大国,加强盐碱地科学利用是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关切的议题,相关工作有助于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效促进生态治理与粮食安全。

2019年8月,时任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部部长的霍贾耶夫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即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商谈中乌水稻科技协作时提出,因长期种植棉花等原因,乌兹别克斯坦土地盐碱化问题严重,拟利用中国水稻品种(含杂交水稻)和技术,扩大本国水稻种植面积70—80万亩,通过对盐碱较重的棉田轮作水稻等方式,改善本国盐碱地问题。

研讨会上,中国水稻研究所、塔吉克斯坦农业科学院土壤科学与农业化学研究所、哈萨克斯坦土壤科学和农业化学研究所三方代表签署了《盐碱地治理倡议》。根据协议内容,中国农业科学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与中亚相关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同意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合作,提高盐碱地利用的科技水平;将加强互动交流、业务培训,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设立相关合作项目,在开展水稻和不同农作物耐盐碱基因培育、种质资源交流、提高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新华网客户端: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京举办 下一篇:中国科技网:良种配良法共创甘肃省籽棉产量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