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百万职工,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担当作为,锐意拼搏进取,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作出了优异成绩,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工人阶级自豪感、使命感,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即日起,本报陆续推出获得全国、省、市荣誉的基层一线职工专访,特此敬告。
严根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资料图)
□本报记者 魏 兰
严根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抗逆育种课题组组长、研究员,冥冥之中,他的名字与他的事业形成了某种与生俱来的默契。一身工装、一顶帽子、一个记录本,严根土扎根田间地头30余载,一年奔波约10万公里,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棉花抗逆遗传研究,孜孜不倦破译棉花的基因密码。
“我是农民的孩子,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严根土的话语和他的为人一样质朴。1992年,严根土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从事棉花育种工作。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严根土经常天一亮就拿着记载本去棉花地,直到天黑才回家。他观察棉花生长经常会忘记时间,在棉花地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经常蹲到双腿麻木站不起来。“搞棉花抗逆育种需要到偏远的盐碱、干旱地区做实验,20世纪90年代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要从安阳坐火车到乌鲁木齐,再转车到南疆,在南疆3个选种点之间奔波,来回需要将近半个月时间。在火车上,我不敢睡觉,时刻盯着大包小包的试验成果,不敢有半点闪失。”严根土回忆起科研路上的艰辛,“3月海南收获种子,4月各试验点播种,5月调查出苗期,6月枯萎病,7月开花期,8月黄萎病,特别是9月至10月要到各个试验点选种,经常是白天下地选种,夜里赶路。”30年来,严根土将忙碌的身影留在了田垄。他带领团队研究了8000多份国内外育种材料,分析了从田间地头得来的上千万组数据,发明了一种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育种方法,主持培育国内棉花新品种20多个,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600万公顷,增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50亿元。其中,他主持培育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9”是“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
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指引下,严根土主持培育的3个棉花新品种通过中亚国家审定,这对构建中亚国际棉花产业聚集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中棉所与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严根土主持培育的优质丰产棉花新品种“中棉9001”冠名为“中棉罗莱1号”,并建立了专属的中长绒棉生产基地;同年6月17日,“中棉9001”棉种搭乘“神舟十二号”遨游太空,为我国培育更多突破性优良新品种提供新种质。
勤下地、多观察,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严根土成功的秘诀,也是这位棉田耕耘者给团队青年科学家上的第一课。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严根土积极承担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工作,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目前已培育工程所级人才1名、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5名。同时,严根土积极参与河南省各级农业部门组织的农业科技服务活动。近年,他亲自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发放棉花简化种植技术资料1500份,这对提高植棉素质和植棉效益有很大帮助,受到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棉农好评。
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工作30余载,严根土早已把“棉花”二字植入自己的生命,他的科研成果和荣誉也像一簇簇棉铃缀满枝头。他先后主持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以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授权植物新品种权8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2本。他是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入选“河南省好人榜”,河南省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今年,他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严根土在一粒棉花籽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30多年来,“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已渗入严根土的血液。他说:“作为国家队的棉花科研工作者,我将切实扛起‘国家事’‘国家责’,将老专家开创的中棉所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