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棉开花期(资料图)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亚洲棉的生物学贡献及其在我国的传播途径”喜获2022年度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成果揭示了亚洲棉是陆地棉的供体种和纤维的主要贡献者,从分子水平证实了亚洲棉在我国“自南向北”传播的规律,为棉属的进化和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提升了我国在棉花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我国有近两千年的植棉史,栽培棉种主要包括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草棉。其中,亚洲棉与草棉是人类植棉史上仅有的两个二倍体栽培种。近代研究发现,亚洲棉具有抗病和耐旱等陆地棉不具备的优点,是宝贵的天然优异基因资源。然而,亚洲棉与陆地棉和草棉是什么关系?以及亚洲棉是如何在我国传播的?学术上一直存在争议。
亚洲棉开花期(资料图)
自2005年起,中棉所研究团队开始对亚洲棉开展系统研究,历经近二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解决了棉花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团队从基因组水平佐证了亚洲棉是陆地棉的供体种和纤维的主要贡献者,为深入解析棉种演化奠定了基础。并证实了亚洲棉与草棉为“兄弟”关系,二者拥有共同祖先,分化后分别经历了独立的进化和驯化过程,最终形成两个独立栽培种,解决了棉种关系的长期学术争议。研究团队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亚洲棉在我国“自南向北”传播的规律,基因组证据表明亚洲棉最早零散种植于我国南方,经长江流域再传播到黄河流域后,最终实现规模化种植和生产,并逐渐替代了长期使用的麻制品,造福古代中国尤其是中原百姓。
高质量亚洲棉参考基因组(资料图)
该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尖期刊上。郑州大学作为合作单位,参与了本成果的研究。
据悉,2022年度河南省自然科学奖共奖励24项科技成果,其中一等奖3项。此次中棉所获奖,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为“中国棉”稳产保供注入新的科技创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