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安阳日报》:群英扛鼎 产业振兴

发布时间:2014-07-19 来源 : 访问量 : 作者:
字体

群英扛鼎 产业振兴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系列报道之三

□  记者 姜蕴真

多年来,中棉所积极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压题图为该所研究员邢朝柱正在带领研究生做实验。(记者 姜蕴真 摄)

  转基因抗虫棉之战不仅是生物技术领域的完美一役,更是中棉所创新科研机制的成功典范。

  为突破棉花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障碍和瓶颈,对外,中棉所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余家基因挖掘和构建方面的优势单位,联合湖北、新疆等全国11个主产省区在遗传转化、新品种培育、新材料创制等应用研究方面的单位,建立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形成棉花“基因转化—种质创新—品种培育—产业化”的研发体系,实现国内棉花研发力量上、中、下游的优势互补,培育出40多个“中棉所”系列抗虫棉品种,培育出的优质、大铃等第二代转基因棉花新材料已发放全国32家育种单位,预计将摆脱高端原棉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对内,经过多年发展培育,已形成包括品种资源、生物技术、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等在内的较为齐全的学科设置,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在科技创新工程的带动下,该所不断调整科技创新目标,调整学科领域方向,优化研究机构设置,建立以转基因抗虫棉等关键技术突破为目标的高效的内部协同机制,即“产业链”式科研组织方式,理论、技术、材料、基因、产品、方法等6个连环,环环相扣,各个环节联合攻关,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2007年12月,由中棉所牵头,集中优势力量,与美国农业部南方平原研究中心、华大基因合作,启动“棉花基因组计划”,在国际上首次开展棉花全基因组测序。2012年8月,中棉所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组遗传图谱(草图)的绘制。2014年4月,亚洲棉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全部完成。此举为我国在世界棉花基因组学研究方面赢得先机。

  如果说这是中棉所博采众长的缩影,那么致力于搭建公益服务平台则显示出其达济天下的胸怀。

  作为全国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材料源头,中棉所棉花种质资源中期库和野生棉种质圃收集并保存种质资源近9000份。近5年,年均发放种质1958份次,直接用作亲本育成新品种占全国同期总数的38%,为我国棉花科研、教学、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是棉花新品种选育和审定、繁殖、推广的重要环节。中棉所在全国设立130个区试点,形成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网,建立健全系统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试验技术,为确定适宜推广地区、制定新的育种目标、探讨引种规律及生态研究等提供科学数据。

  海南科研中心立足为全国多家农业科研院校、生产单位、种子企业提供南繁科研服务,初步建成公共科研实验平台、作物分子聚合育种实验平台、转基因作物分子检测实验平台和材料与信息交流平台及作物冬季繁殖基地、中间试验基地,承担全国棉花南繁面积的60%以上。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为棉花基础创新提供原动力,为棉花重大前沿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为棉花高层科研人才培养和交流提供平台。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3年来,共向全国从事棉花研究的中青年科学家发布开放课题63项,累计经费支持278.7万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农民日报》:让艰苦奋斗科研精神发扬光大 下一篇:中国农科院网:农业部 科技部开展向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