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国农科院网 《求是》陈萌山: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7-03-22 来源 : 访问量 : 作者:
字体

  编者按:3月16日出版的2017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的文章——《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现全文刊登,供学习参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入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和新任务,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把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稳定在6亿吨以上,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72:1;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上升到2.2:1。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阶段。

  但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这突出表现在消费结构升级和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失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发展方式粗放、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与农业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速放缓与农民增收渠道变窄、发展动力转换与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等五个方面。这些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集中交织,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深刻洞察农业科技进步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为破解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来推动,现在到了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诸多困境和挑战,只有从科技创新入手才能找到有效破解途径,也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才能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供给体系中的地位。

  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先进制造与智能控制等领域产生的最新科技加速向农业渗透,催生了颠覆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推动了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础理论、方法和核心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了高效、节能、绿色等大批配套生产技术,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整体科技水平大幅跃升,呈现出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局面,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科技工作中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问题,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农业科研院所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支生力军。

   二、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的过程。在“四化同步”发展背景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动力机制。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两大历史性战略任务。一是顺应国内农业现代化规律和要求,坚持产业发展导向,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二是应对国际农业竞争和农业科技竞争,在战略必争的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创新一批理论和方法,在受制于人的核心技术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科技发展大势,应对国际农业科技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是: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个中心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着力构建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方向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不断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强有力地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具体来说,“十三五”时期,我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突出以下重点。一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客观现实和守住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求,进一步加强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创新,力争打破大动物品种和高端设施园艺作物品种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有力支撑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发展。二是针对需求“量质双升”、食品安全隐患多、供求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优质化、安全化和营养化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有效引领农产品提质增效。三是针对生产成本和农业污染居高不下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应用,降低资源利用强度,提高循环利用效率,引领和支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发展。四是针对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关键技术创新,探索适合小规模条件下的智能作业、智慧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五是针对全球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和农业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的外部挑战,系统部署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加强基因资源高通量规模化发掘和利用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农业新材料技术、农业机器人等创新研究,不断取得理论、方法和技术的重大突破,有效降低农业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为落实上述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当前农业科研院所要以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目标,深入组织实施一批现代农业科技行动。一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行动。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部署建设农业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加强高光效育种、绿色投入品、智能作业机械等农业技术研发,为农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行动。加快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等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及其生产覆盖面,确保农产品优质化和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三是绿色化生产科技行动。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部署,集中集成应用一批耕地有机质提升、新型智能肥料、纳米农药、节水控污、生态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促进农业的绿色化和效益化转型。四是养殖业提质增效安全科技行动。加强大动物品种、水产动物品种选育和重大疫病防控等核心技术研发,加快优质牧草资源开发、秸秆饲料开发、水产健康集约养殖等技术体系研发,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深入持久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处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所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要紧紧把握机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不断强化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主体地位。农业科研院所是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承担全国基础性农业科学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侧重区域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并做好中试熟化与产业服务工作;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侧重区域性关键技术中试、新品种示范、推广服务以及科技培训与转化等工作。中央、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一平台,形成一个富有效率的创新体系。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基本属性决定了各级政府应承担投资主体责任。要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继续提高农业科技经费总投入在GDP中的比重;着力健全中央与地方激励相容的财政机制,鼓励和支持地方财政加大对省级、地市级农科院的投入力度,提升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优化投入结构,增加科研机构事业费,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水平,确保科技人员安心于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均衡、优势明显的人才队伍。着力优化人才结构,强化“青年英才计划”实施力度,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领军式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拔尖人才。健全人才管理机制,设立“神农学者计划”,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引领创新中的标杆作用。重视科研团队体系建设,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为主体,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卓越创新团队。

  加快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全球化布局。开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行全球战略布局。要以产业核心技术和战略资源为重点,继续推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种质资源引进,同时推动技术、装备、标准、人才、服务走出国门;积极适应双边多边及区域合作新格局,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创新能力。同时,瞄准农业科技创新前沿,在农业基因地图等关键领域,发起以我为主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中国农科院网:中国农科院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总数持续增长 下一篇:安阳高新区银杏小学南校:小小“云朵”学问大 中棉所里来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