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棉所群英谱(人民网)

发布时间:2007-01-12 来源 :人民网 访问量 : 作者:
字体

  冯泽芳院士主要成就:中国棉业开创的先导,为日后中国棉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简介:农学家,浙江义乌人,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3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南京农学院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对亚洲棉的形态、分类和遗传,以及亚洲棉与美洲棉杂种的遗传学及细胞学,均有深入的研究;30-40年代主持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云南木棉的调查研究等;提倡在黄河流域棉区种植斯字棉,在长江流域棉区种植德字棉,对提高中国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早在中国从事植棉区划及棉工业区域的系统研究,提出中国划分五大棉区的意见,至今仍为科技界所沿用。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冯泽芳的一生中有较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早年在农校任教时,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生产问题,参考有关资料,编著了一本具有本国特点的农校教材《中等棉作学》。
  5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和南京农学院任教期间,为宣传棉花科技知识和引导农民选用丰产优质良种,他深入浅出地写了《合于中国栽种的洋棉》、《合于中国栽培的细绒棉》、《中国的棉花》等通俗读物,对推动当时的棉花生产起到了技术指导作用。此外,他还同他的学生潘家驹合译了《棉花遗传选种文献摘要》,并组织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棉花专著《中国棉花栽培学》。
  他还建议恢复已中断多年的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受到农业部的重视,并采纳施行。从1956年起,他亲自主持此项工作,与华兴鼐等组织北方和南方棉区的区域试验,并与汪雄时、杜春培等整理发表了1956―1957两年试验总结,肯定了“徐州209”、“彭泽4号”等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和推广价值。他对这些国内自育的棉花新品种能与国外品种并驾齐驱十分欣慰,认为我国的棉花育种工作已进入世界的行列。

  汪若海研究员主要成就: 对棉业及棉史底蕴雄厚,对棉业的发展有开拓的见解,当属前茅,启迪后人。
  个人简介:1936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遵照冯泽芳先生意见由组织分配来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自1985年至1997年先后任该所副所长、所长职务。还兼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农学会高级顾问、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长期从事棉花品种改良、棉花生产宏观发展等方面研究,对中国植棉史的整理研究亦颇有所获。主持或参加育成棉花新品种7个,取得生产应用实效。主持或参与自“六五”至“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棉花新品种选育,组织全国棉花育种队伍开展工作,并获得重大进展、成绩与成果。对促进我国棉花育种水平的提高,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发挥了积极作用。主持完成总理基金项目“黄淮地区棉麦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主持完成国家标准《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央领导提出有关发展棉花生产与科技的意见和建议,颇多采纳。
  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排名自第一、二、至三、四不等)。撰写有关棉花方面专著13本,学术论文20余篇,科技文章三百余篇。培养硕士生3名博士生3名(共同培养)。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喻树迅研究员主要成就:他没有国外留学的光环,是新中国培养的地道的土专家,成果多,成果大。他一派儒学风范,幽默风趣,勇于创新,做事雷厉风行,一诺千金,惜才如命。五十多岁的人拿下了博士学位,并以身作则,在国际大会上用英语演讲,不仅要了解世界棉花,还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棉花。
  他醉心于棉花事业,自己儿子出生时他还在外地观察试验材料,他戏称棉花品种也是我的孩子。他常说:我胆子大,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农业科技创新不能墨守陈规。为了科研事业得了三高证(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
  个人简介,男,1953年11月出生,湖北人。博士、研究员、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从事短季棉育种工作。
  现任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棉花学会理事长、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国家863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等职。他先后被农业部评为“神农计划”、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3年来,主持“九五”国家攻关棉花专题、863、973等16个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出12个棉花新品种,在全国主要棉区累积种植2亿亩,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90亿元。成果奖励10项,其成果“适合麦棉两熟夏套棉花新品种的中棉所16”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名),“适合麦棉两熟的夏套低酚棉-中棉所20”、“生化辅助育种技术选育优质、多抗丰产系列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建设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名)。
  他提出的我国短季棉三大生态区的划分、早熟性状遗传分析及遗传力确定早熟性状高效选择方法、生化遗传辅助育种对早熟不早衰性状的有效选择、低酚棉隐性基因纯合与花器官特异性相结合解决基因分离与异花串粉保纯,早衰、优质基因克隆等研究结果得到同行认同与采用。1998年他领导的课题组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5年获安阳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2006年入选“感动安阳”候选人。培养硕士、博士22人。发表论文63篇,著作6部。

  李宝玉副研究员:作为中棉所党委书记,在棉花所发展征程中,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深入实际,勇于创新的带头人。
  个人简介:1935年出生于河南省虞城县,1956年6月在商丘市高中入党。1961年9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
  曾任党委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1992年3月被聘为副研究员。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当选为安阳市第八届人大代表。曾当选安阳市第五、六、七次党代会代表。现任安阳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1998年元月退休。
  1992年获“全国重视老年工作领导者功勋奖”。1993年获全郭992年度“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1996年共同主持总理基金项目“黄淮地区棉麦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6月获中国农科院“1994—1995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任职期间,由于党政一班人,团结协作,狠抓“两个文明”建设,1988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文明单位”光荣称号,为此全所职工上浮一级工资。
  1992—199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院级优秀领导班子。199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我所”科技兴农先进单位“称号。
  1995年被河南省授予“85—95”科技体制改革先进单位。1995年被评为院级文明单位称号。
  明年将是棉花所建所50周年,几十年来代表棉花所人,能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我国的棉花科研、生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其根本原因在于棉花所几代人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即: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深入实际,勇于创新。

  白学诚 研究员主要成就:投身革命孜孜不倦,对工作无巨细不懈努力,不失革命者的气魄,赢得丰硕成就。
  个人简介: 男 满族。1934年4月出生于北京市。少年时代在京读书,时值日寇侵华和国民党统治,深感国耻和政府腐败,决心立志图强。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受革命先辈熏陶,于1949年8月考取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投身革命。1950年3月革大毕业,经组织分配到原平原省地方国营安阳棉场,1953年撤消平原省建制,改为河南省安阳棉场。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北京成立,1958年迁建安阳,安阳棉场整建制归属。在安阳棉场期间曾任经营员、检验员、人秘干事等职。建所后曾任生产队长、工业队长、副业队长、基建队长、基建科长等职,1983年12月和1988年5月先后任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0年4月任副所长。1995年11月退居二线,1997年9月离职休养。

  

  项时康研究员主要成就:名校北大胚胎专业研究生。站在棉花研究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工作,而且卓有成效。
  个人简介:男,1937年8月生,浙江省临海杜桥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浙江临海四浦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专业,后在该系植物实验胚胎学研究生毕业。1965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来所后,在农村蹲点十年,此间懂得了棉花,认识了农村,交了一批棉农朋友。系本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曾任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支持全国棉花育种攻关第三专题——棉花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参与育成棉花所品种中棉所9号、12号,分别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全国优质棉科技服务”项目,其中《全国不同生态区优质棉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与编写和翻译专著:《中国棉花遗传育种学》、《棉花遗传育种研究》、《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棉花分册》第七部。在全国性会议、学报和刊物上发表《低酚棉子蛋白系列开发新途径》、《关于棉酚生物学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我国原棉品质》、《棉花种子加工工艺研究》、国家标准《细绒棉》等有关棉花遗传育种、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综合利用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论文70余篇。在主持农业部棉花品质检测中心的工作中,受农业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表彰,被授予“全国先进计量员”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本所地处农村,生活有众多不便,但由于我们肩负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事业和生活不断发展,所以总是快乐地工作着。

  

  王坤波研究员主要成就:发表的棉花前沿领域文章最多,受到自然基金项目资助最多。具有湖北人特有的“倔劲”,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说话心直口快。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常常下乡调研,并在人大会上提出多项提案。“十一五”期间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大大增加,他高兴的说,我的愿望实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有信心。
  个人简介:湖北人,具有长江流域人员的那样一种“倔劲”,1982年元月到棉花所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扎在棉花科研的前线阵地:棉田和实验室。他选择野生棉遗传资源为他的科研主题,在海南三亚动手建立了国家野生棉种质圃。所以,对于他而言,“棉田”比别人多了一层概念:棉花资源圃。野棉花,都是外国“货”,有的象葡萄一样趴在地面上生长,有的象杨树一样高大,引种难,种植难。经过多年努力,王坤波和他的助手终于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国家种质圃引种的野生棉占全世界现有总数的80%以上,还探讨成功了异地枝条引种、双芽苗嫁接等新技术。野棉花有耐旱、抗病、抗虫等优良特性,是栽培品种的良好补充,但是,这些特性转育到栽培品种非常困难。利用海南气候优势,王坤波他们获得了栽培棉与野生棉的杂种100多个,是国内外最多的,其中近一半为首次获得。上个世纪80年代,植物染色体核型研究在世界兴起,但棉花的染色体数目多、体积小,实用技术难度很大,没有多少人碰它。王坤波与北京大学李懋学教授长期合作,长期住在他的实验室或北大实验室,终于取得技术上的重要突破,较系统地完成了栽培棉与野生棉的核型分析,发表了10余篇专业论文,有的在澳大利亚举行的首次世界棉花科技研讨会宣读,有的获得中国农科院首届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当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浪潮涌到国内时,他的实验室就开始了棉花分子补记研究,展开了核酸-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研究,他的实验室在这些方面申报了4项发明专利。棉花农杆菌介导转化外源基因,一般需要8~10个月,他发明了试管苗嫁接移植技术,一下使这个周期缩短了2~3个月。据Bt棉(抗虫棉)的基因结构特征,他的实验室发现在幼苗期可以进行规模华的卡那霉素鉴定,相关论文于2001年发表。这些方法很快普及使用,成了基本的常用技术。
  迄今,王坤波发表了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4部,先后取得获得国家、农业部、河南省、中国农科院等二等奖的成果6项。
  任职简历:1994年3月,海南野生棉种植园副主任;1994年6月至1995年7月,科研管理处副处长;1995年8月至1998年3月,品种资源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3月,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1999年5月,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1999年10月,科技管理处处长;2000年9月,所长助理;2001年6月至今,副所长;2001年8月至今,农业部棉花品种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
  社会和学术任职概况:1995年6月,九三学社棉花所支社主任委员,1996年8月,九三学社安阳市委员会委员,2002年,九三学社安阳市委员会副主委;1995年,安阳市人大第9届、第10届代表,第10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3月,中国农科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河南省分会理事、中国遗传学学会会员,《棉花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生物工程学报》、《中国棉花》和《植物遗传资源科学》编委。1999年、2002年先后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导和博导,现兼任华中农业大学硕导和博导。
  其它:1986年以来,先后10余次出国进行棉花专业考察和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并主持了2000年国际工程技术大会棉花专业组研讨会和2000年越中棉花双边学术研讨会。“九五”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有关部委重点项目专题。

  李付广研究员主要成就:虽是中棉所的副所长,他文质彬彬,平易近人,是年轻专家心目中的大哥,做事塌实认真,思路开阔,敢于挑战,他的思想永远站在国家和大家的高度。十年磨一剑是他从事棉花科研的真实写照。
  他常说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没有失败就不会迎来成功。失败使得他愈挫愈强,永不服输是他坚韧性格的体现。
  个人简介: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副所长。8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一直工作于棉花科研一线。曾获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劳动模范和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工作之初,转基因技术尚属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尚未起步。1992年,一场特大的棉铃虫灾害,给国家和棉农造成1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也给全国棉花科技人员和具有领先水平的棉花常规育种技术提出了严重挑战。
  863等国家计划将“抗虫基因工程”纳入重点支持领域。但是,在我国获得抗虫基因自主知识产权之后,仍然无法抗衡国外抗虫棉的强势进攻!98年,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仅为5%,国产抗虫棉研究陷入低谷,依靠自己的高技术能否解决我国棉花生产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怀疑!
  老一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年轻人,我们知道农业科技人员必须真抓实干,不能急于求成。经过认真分析,发现“转基因技术”是我国抗虫棉发展的“瓶颈”。在863“转基因棉育种技术”、转基因植物研究专项“棉花基因规模化转化及生物技术育种体系”等国家项目的支持下,联合国内优势单位,集中力量进行难关,经过近10年奋斗,建立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实现了年产转基因植株8000颗以上的水平;通过嫁接将转基因苗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并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育种材料600多份;直接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0余个,促进了国产抗虫棉的健康发展,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到2005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左右。

  

  孙善康研究员主要成就:在棉业上拼搏兢兢不怠,智慧与汗水给棉花的发展增添光彩。
  个人简介:男,1922年出生于江苏省六合县,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品种研究室室主任、农业部棉花品质检测中心副主任、棉花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省、市人大、安阳市政协代表和常委、中国棉花学会第1—3届理事及副秘书长等职务。
  他在棉花品种繁育保纯、种子质量控制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例如主持5次全国棉花品种纯度调查,使有关单位及时了解主管区域的棉种纯度情况。为提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提出《二圃制棉花种子繁育操作规程》,对提高种子质量起到明显效果。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棉花种子无标准检测方法情况下,提出《棉花种子检验技术操作标准(草案)》,解决各地棉花种子检测方法不统一问题。1979年率先建成我国棉花种子硫酸脱绒、精选、药剂包衣的机械作业生产线等等。
  著作有《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等14种(其中有合著),论文70余篇。曾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0),国家进步二等奖(1993),国家进步三等奖(1987)及省、市级奖励十余项。1992年获国家特殊津贴。17年来他担任全国、省、市人大(政协)代表期间共提出提案、建议约150余件,均起到较好的效果。
  他从事棉花科研工作四十年,为祖国的棉花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分光和热。他80岁的写了一首抒怀诗:“少年正值抗日秋,华夏奋起抗倭寇,献身棉田四十载,俯首辛劳无怨犹;改革开放航向明,经济科技双丰收,科教兴国齐努力,无限风光照神州”。

  

  刁光中研究员主要成就:在棉花研究工作上竭尽全力,辛勤耕耘,收获颇丰。
  个人简介:男,1923年3月出生,江苏省泰兴县人,汉族,大学文化程度,1949年4月参加工作。
  1947年10月至1950年1月     原农林部棉产改进处      技佐
  1950年2月至1952年9月      汉口中南农业部          技术员
  1952年10月至1958年12月    南京华东农科所          助理研究员
  1959年1月至1990年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员
  1990年12月退休
  科研成果与论文著作成果:
  1956年  发明营养钵进行棉花育苗移栽     农业部二等奖
  1980年  培育中棉所10号棉花新品种      农牧渔业部三等奖
  1984年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植棉技术       农林渔业部二等奖
  1985年  承担全国棉品种区试             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
  论文著作:
  棉花密度与整治技术研究             华东农业科学通讯     1953年
  四个海岛棉品种特征特性的研究      华东农业科学通讯      1955年
  埃及棉育种(翻译)                中国科学院            1962年
  棉花优良品种―中棉所10号         农业出版社            1983年
  中棉所10号栽培要点               中国棉花              1983年
  推广“中棉所10号”提高粮棉产量   农业技术经济          1983年
  我国棉花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农牧渔业部情报研究所  1985年

    

  谭联望研究员主要成就:在研究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大半生守候在棉株周围,发现其中的奥妙,创造棉业的奇迹。他是事业的强者,最后也是胜者。
  个人简介:土家族,1930年4月出生,湖北省巴东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湖北农学院农艺专科,毕业分配到北京前华北农科所工作(今中国农业科学院);1960年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回到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从事棉花抗病育种研究,选育出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2”,居国际领先水平,1990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中棉所12”被豫鲁鄂新等8省审(认)定及国家审定。1991年全国推广面积达2552万亩,占全国植棉面积26.1%,其中豫鲁陕晋浙省占50%以上,1986—1997年累计推广面积1.6亿亩,增产皮棉96万吨,纯增71亿元,是我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该品种是一个综合性好的种质资源,各省用作亲本,育出96个新品种(系)。
  主编《棉花优良品种汇编》,参加《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棉花选种与良种繁育》、《棉花病害基础研究与防治》、《中国棉花遗传育种学》等书编写, 发表“中棉所12选育及其性状研究”等论文20余篇。
  曾获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安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蔡荣芳研究员主要成就:从事棉花科学研究,忘我工作,急棉花优质高产巅峰,一一付诸实现。
  个人简介:1931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1952-1956年福建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1960年参加苏联专家来所讲学“棉花育种方法和良种繁育体制”学习班,1969-1973年详细参阅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和墨西哥国际小麦所有关育种方法亲本选配的经验,1977年参加美国育种专家来华讲学有关“棉花育种方法和育种体系”的讲学班,1982年参加育种遗传学习班,1984年由农业部组织到埃及访问考察有关棉花育种和良种繁育体制。
  蔡荣芳,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育种专家,长期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与实践。1981年至1994年,在支持和共同主持全国“六五”、“七五”棉花育种重点科技攻关子专题和作为“八五”棉花育种重点攻关课题主持人期间,先后培育出了一大批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多区域种植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7号、9号、12号、15号、17号、19号、23号、和中521、中6331。他能在不长的时间里(1990—1998年)连获三项国家级高奖(国家发明和国家科技进步)——其成果之多、奖级之高,在我国棉花育种界名列前茅。
  1984年,中棉所9号获得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0年中棉所12号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发明一等奖”(第二完成人)。1996年中棉所17号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8年中棉所19号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1999年中棉所23号获得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五完成人)。他所参加编撰的《全国棉花品种资源目录》(一、二集)和《中国棉花品种志》,曾在1980年获得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1984年以后,他连续三届被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连续三届担任安阳市政协委员、常委(1990年开始担任安阳市侨联主席至今)。1992年以后,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他作为国家科技奖的获奖代表之一,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李成葆研究员主要成就:中棉所第一代创业者,全国知名的植保专家,多年组织全国科研协作攻关,硕果累累。一生工作勤奋,默默奉献,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也贡献了自己的儿孙,为了棉花事业无怨无悔,鞠躬尽瘁。
  个人简介:1931年生于沈阳市,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东北农业大学毕业。1953年被往莫斯科农学院学习,除完成学业外,在校期间曾任莫斯科农、林、水等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协助大使馆的学生管理工作。1957年如期毕业回国,被安排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其范围有党务、外事及植物保护等专业。
  棉花研究所成立后扩充植保研究室,他从北京调至安阳至今。其间曾任室主任;兼任1―3届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植物检疫对象审定委员会委员及植保学会委员等职。1988年被聘为研究员,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研究岗位上,他除完成自行设计的研究任务外,又参与组织领导全国棉花枯、黄病防治研究协作组,长达20年之久,完成了枯、黄萎病综防技术措施,使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开辟了棉花品种抗病区域试验,鉴定出系列抗病品种;种子资源抗病性标记,为育种者提供抗病材料;为控制病菌扩散蔓延,进行了种子包衣,包括机械及药剂的研发,成果已在全国种子加工企业得到普及。除此之外,承担并组织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攻关项目,1984年被国家科委聘为棉花专家组秘书,曾获国家科委、计委和财政部的表彰。
  40年间的科研工作得到国家的认可并获奖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0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获农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1993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成果完成者奖。此外,获农科院奖多项。
  参与编著科技书籍7部,发表论文50余篇。近年有5条人生格言被人民、红旗出版社的《人生格言经典》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两部书收录。

  

  黄祯茂研究员主要成就:在棉花科研工作中,深入实际,潜心钻研,不受名利所左右,“黄牛精神”显现,全身心地向育种更深的领域进发,成效卓著。
  个人简介:出生于1935年11月,汉族,广东省普宁市。1960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就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现为研究员。他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40多年,先后主持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棉花育种攻关项目。他深入实际,潜心钻研,成效卓著,先后育成中棉所14、16、18、20、24、36和中棉所50等12个短季棉新品种,在全国各棉区推广60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40多亿元。共获国家和农业部科技进步奖5项,中棉所16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棉所20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生化辅助育种技术育成的中棉所24、27和36系列棉花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棉所18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
  他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量化棉花形态学育种指标,广泛应用国内外种质资源,创新遗传内涵丰富的育种新材料,并阐明其技术理论,写成《短季棉品种早熟性构成因素遗传分析》等论文30多篇,还撰写《短季棉优质高产新技术》等两部专著,给后人以启迪。
  黄祯茂虽年寿已高,但仍不辞辛劳,服务“三农”,参加国家“863”和航天等棉花育种专项研究,与年轻科研工作者一起,向育种更深的领域进发。2004年被评为农业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得到了上级的嘉奖。

  

  邢以华研究员主要成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突出的一员,做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并建立生产体制与制种基地,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个人简介:女、1931年出生,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分配在农业部工作,1957年调到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研究员。从事棉花纤维、育种及杂交优势利用研究,肯定了棉花杂种二代的利用价值,选育出二代具有优势的新杂交种“中杂019”和“中棉所28”并在生产上建立了人工制种利用二代的杂交棉生产体制。“棉花新杂交种中杂019的选育利用”获1990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1月退休后,到山东惠民县连续6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蹲点,从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每年从3月至10月长住在惠民县良种棉加工厂内,蹲点跑面与地方干部和农民相结合,传授技术、培训人员、指导生产、推广生产和应用杂交棉的技术、解决制种、种子保纯及杂交种子收购中出现的问题,改进了杂交棉制种技术,将只做正交改为同时做正反交,使制种田的产种量从3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为杂交棉迅速在生产上应用提供了有效方法,中棉所28的制种田从1991年的43亩到1997年发展到100多亩,最终建成了一个制种技术熟练高效、种子纯度优良并有一个健全的杂交棉生产体制的制种基地。为当地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7年被国家科委授予“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

   

  靖深蓉研究员主要成就:爱棉花,与棉花事业结下不解之缘。成果斐然,“中29”一直是杂交种的首推品种,经久不衰,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个人简介:  1938年10月出生,武汉市新洲区人。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植物遗传专业,同年分配到中棉所工作,主要从事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长期担任该所‘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组长,并多年主持全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攻关,国家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等棉花有关科研项目。先后与同事们研究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中29’、‘中38’、‘中39’,以及显性无腺体陆地棉新种质和抗虫双隐性核不育系等。该不育系为简化了棉花杂交制种手续和利用昆虫传粉制种打下了物质基础。选育的‘中29’是国内外第一个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也是目前国内推广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广,推广时间最长,经济效益最大的杂交种,至今仍是一个主推品种。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过程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多年来的科研与实践共获科技奖六项,其中中国农科院成果奖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农业部科技一等奖二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讼文‘棉花抗虫核不育系的培育研究’等30余篇,著作‘抗虫杂交棉的制种与栽培技术’等4部。
  棉花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物,进了棉花所的门,我就爱上棉花,和棉花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中棉所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精神吸引了我,一干就是30多年,2001年退休了,现在仍被几个棉种公司聘为棉花制种技术顾问和中国农大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聘为教授,经常下农村到基地同棉农一起推广杂交棉,指导解决棉花生产上出现的问题,通过田间地头讲课等多种形式,传授植棉技术,为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贡献自已的微薄之力。

  

  毛树春研究员主要成就: 长期活跃于我国三大棉区棉花生产第一线,创办了中国棉花优质网,研究出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等节约型和现代化农业新技术。他发表论文多,出版学术著作多,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专利多,农民朋友多。
  个人简介:男,1956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杰出岗位二级人才,中国优质棉网WWW.CCPPI.COM.CN 总监,任栽培室主任,兼任中国农业咨询团、国家科技风险评估和中国棉花市场预预警会商专家等,《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系列出版物主编。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专利7项,出版学术著作18部,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网络研究报告10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110篇,网络景气报告100篇。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棉花栽培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以及棉花发展战略和WTO与棉花等软学科研究,主持总理基金棉花项目、国家科技关重大项目、全国优质棉科技服务项目和社会公益性基金项目等,在麦棉两熟可持续生产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提出麦棉两熟“弱光照、低热量和间隙式干旱”新机制,科学解释导致套种棉花迟发晚熟的原因,进一步建立麦棉两熟“以棉为主”的可持续生产的技术体系和规程,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集约型为重点,研究形成棉花“两无两化” (无土育苗、无载体裸苗移栽,育苗规模化和工厂化、移栽机械化)栽培技术,扩大示范取得成果,受到农民的欢迎,并在蔬菜、水果和花卉上应用,将成为一项农业通用技术。
  作为优质棉科技服务项目的首席专家,率先实践优质棉科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在棉花产业经济预警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创建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CCPPI)与中国棉花生长指数(CCGI)。应用CCPPI成功预测2002—2005年棉花生产的走向和走势,应用CCGI成功监测2003—2005年全国棉花的生长和产量。实践证明,这些预测走向正确,走势准确,具有前瞻性、预见性、适时性和科学性,成为棉花产业界各市场主体决策的重要依据,得到政府、农民、企业和协会的广泛认可。
  当前研究领域:一是小麦(油菜)棉花两熟制可持续生产的理论和技术。重点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等节约型和现代化农业新技术。二是发展和完善棉花预警理论和方法学。三是研究推进我国棉花走去出的战略和对策。

   

  崔金杰博士主要成就: 国内率先对转基因抗虫棉的环境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该同志爱好广泛,乐于助人,在棉花病虫害防治领域博古通今,才思敏捷,潜心钻研,具有前瞻性和大将风范。
  个人简介: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转基因棉花生物安全、昆虫生态、植物抗虫性等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副研究员,河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抗性风险评估与对策专家组成员、《中国棉花》和《棉花学报》编委等。
  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国家科委应急行动计划、国家863、攀登计划和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等21项重大科研项目,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科技论文85篇,主编著作4部,参编著作3部,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被评为中国农科院三级人才,中棉所植物保护学科首席专家。2006年5月被评为安阳市十大杰出青年。
  国内率先从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综合防治的角度对转基因抗虫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对转基因抗虫棉的环境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并于1997年首次在河南省农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转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种群消长规律”的文章,为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田害虫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先后提出了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重大病虫生物生态调控关键技术,构建了棉花重大病虫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了我国第一个转双价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棉田昆虫群落演替规律及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并提出了害虫防治技术规程。

    

  邢朝柱研究员主要成就:主持培育了中棉所29等多个杂交棉新品种,为我国杂交棉在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广大棉农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工作认真细仔,责任心和事业心强。
  个人简介:男,汉族,安徽巢湖人,196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主要业绩如下:
  “十五” 期间,先后主持国家“863”课题、转基因专项、农发资金等课题十多项,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主持培育了国审杂交种5个:中棉所29、中棉所38、中棉所39、中棉所47和中棉所52;主持完成鉴定成果3项:(1)“转基因抗虫双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中抗A”;(2)“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杂交种—中棉所29”;(3)“转基因抗虫不育系杂交种中棉所38选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等发表论文30多篇,第一作者19篇,合著或参与编写著作3本。获成果奖4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农业部丰收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
  率先开展了我国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选育研究,育成我国第一个单价和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以及双隐性核不育系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达4000多万亩,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双隐性核雄性不育系选育及棉花昆虫传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建立高效的棉花杂交制种体系,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老一代人艰苦奋斗,默默奉献,创造了中棉所的辉煌,形成了中棉所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感召我们,我们要努力拼搏,让中棉所明天更加美好。

    

  严根土副研究员主要成就:培育的优质棉花品种最多。他是在中棉所精神激励下成长起来的年轻科学家,沉默寡言,做事干练,精力充沛,眼睛中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中棉所地处农村,坚苦的生活曾经让他当了中棉所的“逃兵”,是中棉所精神呼唤和激励了他,浪子回头金不换,相信他将在棉花育种这个舞台上铸就更多的辉煌。
  个人简介: 男 1967年生,副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大学本科。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从事棉花抗逆性遗传和育种工作,以培育能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和盐碱地区发挥重大作用的棉花品种为主方向。2002年聘为抗逆性育种课题组组长。先后承担了 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863”计划、 “跨越计划”、 “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及“引智推广”等项目。参加工作以来共育成5个品种。其中,作为第三完成人有2个,分别是1995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中棉所25和1998年通过山西省审定的中棉所33;作为第一完成人育成3个有较大突破性品种,分别是:
  1、中棉所44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较突出的抗盐碱性。填补了河南省乃至我国没有抗盐棉花品种的空白。
  2、中棉所46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纤维品质表现突出,适合纺80支高档纱。填补了河南省乃至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没有高品质陆地杂交棉品种的空白。
  3、中棉所49 先后通过新疆自治区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丰产、优质、抗病、早熟,霜前皮棉比中棉所35增产17.2%;纤维比强度提高了2.1 cN/tex,基本解决了南疆棉花品种纤维比强度偏低问题,2005年被选为国家品级实物标准—新疆纺织本;被推荐为新疆南疆棉区“十一五”重点推广品种。
  至2005年,这3个品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150万亩,增创社会经济效益2亿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育种:走在棉农的需求之前 下一篇:我育成最新高产型抗虫杂交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