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刘金海:心中总是装着棉农

发布时间:2010-03-11 来源 :2010年3月日 《科技日报》 访问量 : 作者: 常丽君 范建
字体

       从一名普通的农技推广员,到全国规模最大棉种企业的老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产业开发工作的带头人,刘金海,在实践中兑现了他心中始终装着棉农的心愿。为此,他先后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青年专家”等多种荣誉。但他把这些荣誉看得很淡,心里始终装的是广大的棉农。1994年以来,他组织建立了棉花新品种良种繁育基地150余万亩,推广中棉所系列品种1.3亿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5.5亿元。

  生产出更多满足农民需求的种子

  1998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在江苏射阳,拉种子的车刚一到站,早已等待在那里的农民便上前围住了车,纷纷想多要一点种子。原来,当地农民像往年一样,提前把定金早早交给种子公司,就巴望着秋后供应优良品种。可由于各种原因,农民秋后并没有拿到那么多种子。

  这一幕一直印在刘金海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如何生产出更多的良种,满足农民的需求?成为他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先后奔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考察,广泛联系,建立了上万亩的棉花种子生产基地,彻底满足了农民的购种需求。在种子收购的关键季节,他亲自驻扎在农村,现场办公,解决收购中的问题。1998年10月,他在许昌鄢陵县收购棉花良种,因为生产基地离县城较远,如果住在县城,每天往返要花费很长时间,他就住在村里,一住就是十多天。生产基地的人员很过意不去,他却幽默地说:“吃农家饭,住农家舍,不仅空气新鲜,节省住宿费,而且能现场办公,工作效率高,一举多得。”

  不合格的种子一粒也不能出厂

  种子质量是棉农增产增收的关键所在。如果种子出了问题,农民一年的希望、辛苦可能化为泡影。

  对于不合格的种子,决不出厂。有一次,有一批种子数量大约3万斤,经过检测,田间纯度略低于国家标准,不少同志说:“嗨,算了,质量差不多,农民肯定不会来告状,放行吧。”他态度坚决:“不合格的种子一粒也不能出厂,这批种子必须轧油处理。农民不告状并不意味着农民就满意。农民满意,增产增收,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他与大家一道,参照国家标准,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科学的《棉花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棉花种子加工技术操作规程》《棉花种子质量检验规程》,建立了种子质量检验室、田间种植鉴定圃,成立了种子质量技术部,对种子生产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监督控制。另外,公司还聘请“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种子生产、加工、检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借用外力进一步加大对种子生产的监控力度。2007年,公司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了质量保证的长效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中棉”牌种子在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及地方种子管理部门的历次例行抽查中,质量始终高于国家标准。

  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种子

  2001年3月的一天,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裹着小脚,带着干粮,跑了一整天,行程300多公里,来到安阳,要购买“中棉”牌棉花种子。他热情接待,老太太满意而归。从此,他反复考虑:老太太买种子,说明对我们信任,同时说明她购买种子非常不方便,如何让农民更方便购买种子是他时常考虑的问题。他对全国棉种市场认真分析,广泛联系,与合作伙伴耐心谈判,建立了覆盖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的八大区域公司,在全国各主产棉区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种子销售网络。如今,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品种领先、质量放心的“中棉”牌棉种。棉农高兴地说:“棉花所建在了俺的家门口,增产增收更有保证了。”

  刘金海常说:“仅仅有为棉农服务的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增强为农民服务的本领,而学习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最佳途径。”自从1987年7月毕业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以来,他每年自掏腰包买书就要花费上千元。他还参加了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组织的培训。通过学习,他的理论水平、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了懂经营、擅管理、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优质棉适用栽培管理技术》专著。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主产棉区遭遇低温天气专家建议:增加播种量 确保收获密度增10% 下一篇:喻树迅:棉花价格偏低仍将困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