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军(左一)在介绍项目进展
7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持续“火热”。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在崖州湾科技城揭牌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野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7个创新团队正式入驻三亚。活动结束后,一位略显沧桑的年轻人笑得格外灿烂,他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副主任彭军。
作为一名“80后”农科人,彭军深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近两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南繁硅谷的建设,为打赢种业翻身仗贡献光和热。
筑梦三亚建设南繁硅谷
2019年,中国农科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繁工作的重要指示,举全院之力谋划建设南繁研究院,全力打造南繁种业创新高地;2020年12月24日,时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的彭军被院党组委以重任,正式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带领7名年轻人常驻三亚开启创院之路。
“我们南繁院作为从事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新型研发机构,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科院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研究院的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现成的模板和既定的套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为了建好南繁研究院,彭军带领一群年轻人从零做起,调研走访了国内外大量的新型研发机构,走遍海南的各个基地,反复与相关部门研究征地、表型设施建设等事项,经常是白天在外调研洽谈,晚上开会写材料,到后半夜才能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彭军等人夜以继日地工作,院党组筹建南繁研究院的各项工作部署逐渐落到实处,一个个单打独斗的“小作坊”被聚拢为团队作战的集团军,南繁研究院也由创院之初的13人发展为120人,建立了党组织,加强了党的领导,成果转化和人才建设等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南繁研究院正式成立1年多来,利用自贸港优势推动植物新品种转让海南本土企业,吸引教育部海南专项支持研究生入驻,打通央地人才一体化通道,获得中央资金注入,成为引领种业科技创新、统领南繁育种科技、推进国际合作、促进成果转化的桥头堡。
耕耘一线实干磨炼本领
彭军于1980年出生于湖北随州,作为一个在田边长大的农村娃,从小就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特别是长辈时常说起过去食不果腹的故事,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那时起,彭军就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干出点实事,让父老乡亲不再挨饿。
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在机关单位工作的机会,选择到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做农业科研很辛苦,但我希望能学以致用,为祖国农业做贡献。”加入棉花研究所后,彭军一头扎进试验田里。为了调配出高效的农药,他每天蹲在田里数虫子、做药效评价,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写满了一本又一本笔记本。学在基层、干在一线,在20年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彭军走遍了研究所的各个基地,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崖州湾科技城建设之初,彭军带领青年博士刘记等同志住在工地边的宿舍。难得的周末,彭军常常无暇欣赏三亚的旖旎风光,因为周末恰恰是开展沟通和接待等任务的黄金时间。2021年,彭军在崖州的工作时长达到352天,在埋头苦干中破解各项难题,掌握过硬本领,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工作的艰苦对这位湖北汉子来说算不了什么,只是,他对家庭充满了愧疚。由于工作繁忙,家中2个孩子和4位老人都只能交给妻子照料,遇到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彭军都只能“视频参会”,他的小儿子戏称他为“手机里的爸爸”。“有时想把家人接过来玩一下,但南繁研究院的事业刚刚起步,工作实在太忙了,相信孩子们长大后会理解我的。”
彭军凭借一股钻劲和韧劲成为研究所重点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先后从事科研项目、平台、成果、国际合作等众多岗位的管理工作,并担任所在党支部的书记。作为南繁研究院的首批开拓者,他始终抱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努力为后人铺好路、栽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