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的人生才有价值
——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侧记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负责实施的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智慧大棚改造项目顺利落地。这是2020年11月24日在河南安阳举办的“全国智慧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观摩会”上签约的第一个落地项目。
该项目实施地点位于沾化区泊头镇司家村。近年来,该村发展蔬菜大棚15个,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等,年均增加收入200万元。通过实施该项目,可实现使用手机或电脑远程可视化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大棚的人工手动卷帘放风和水肥控制改为电动控制,减轻劳动强度、解放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农民收益,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该项目的实施是中棉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研发的智慧农业技术第一次用于生产一线,在田间生产中接受检验,对今后产品的推广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为此团队高度重视,专门组建了项目工作组,负责对15个传统大棚改造升级,确保落实合同要求,今年“五一”期间按期完成项目,不误农时。
4月下旬,正值棉花播种的关键时节。4月26日、30日,在做好安阳所部和新疆基地的播种工作后,项目工作组5位成员先后赶到司家村,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尽管项目实施前,工作组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并拟定了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大棚工作人员因年龄较大对手机操作不熟悉等问题,他们事先在控制柜上设置了手动操作按钮加以解决。但到现场后,又遇到了诸多新问题。控制柜在现场如何布置及固定,如何布线而不影响农事操作,如何令控制程序适应农户生产习惯等等实际问题需要一一解决,经项目工作组与农户反复沟通,通过现场修改控制程序和工作方案等措施,达到了令农户满意的操作效果。
工作组负责人杨北方说到:“尽管修改方案增加了工作量及材料投入,但本着技术服务于农民、技术必须让农民认可、让农民操作方便的原则,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农民的受益是长期的”。工作组成员雷亚平谈到:“项目实施的时间节点正值“五一”劳动节,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我们舍弃假期,冒着大棚内高温,汗流浃背,调试设备和程序,确保农户早日用上智慧农业系统,我们过了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节。”
泊头镇袁利华镇长表示,该项目的落地解决了大棚种植蔬菜用工多、耗时多的难题,减轻了劳动强度,深受农民喜欢,将有力助推当地设施农业发展。
“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人生才有价值。”中棉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亚兵研究员如是说。
该项目的实施是中棉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贺信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是中棉所党委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和点亮“中棉所精神”活动与实际工作的有效结合,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发展“三农”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注:本文初稿完成于5月3日20时,当时工作组刚结束全部工作准备返程。
智慧大棚改造项目
中棉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成员雷亚平现场调试控制程序
中棉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成员杨北方、熊世武安装控制系统现场
改造后的水肥一体化控制箱及监控系统
加装电磁阀后的西红柿棚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