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马磊研究员团队采用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法,结合单因素实验、响应面设计试验等手段,探明了棉籽壳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结果为提高棉籽的高值化利用新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以“Sustainable Conversion of Cottonseed Hulls to Valuable Proanthocyanidins through Ultrasound-Assisted Deep Eutectic Solvent Extrac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声学研究领域顶级期刊《超声波声化学(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上(声学类期刊排名1/32)。
棉籽是我国种植生产的第四大油料来源,其加工过后产生的废弃物棉籽壳年产量约为190万-210万吨,目前大部分用作食用菌基质或饲料。粗放的加工方式限制了棉籽壳的高值化利用,导致综合效益较低。棉籽的高附加值路径开发是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绿色高效的将棉籽壳转化为有价值的原花青素的新方法,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明确了溶剂与目标化合物之间的作用机理。此外,提取后的残渣依然可用于生产活性炭,表现出对亚甲基蓝污染物的卓越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废弃棉籽壳在食品营养强化剂、环境污染修复吸附剂方面具有一定应用前景,也为助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棉所与郑州大学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崔静、中棉所方丹助理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中棉所马磊研究员、徐双娇助理研究员和郑州大学药学院陈迪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籽加工与质量安全岗位的支持。
基于超声辅助DES从棉籽壳中提取高附加值多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