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首页栏目» 科研进展

抗病棉花品种诱导黄萎病菌毒力升级的协同进化机制被解析

发布时间:2025-02-21 来源 :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 访问量 : 作者: 张亚林
字体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朱荷琴研究员团队发现了在棉花寄主与黄萎病菌协同进化中,抗病棉花品种诱导黄萎病菌毒力升级,对于深入理解寄主与病原菌互作机制及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In the coevolution of cotton and pathogenic fungi, resistant cotton varieties lead to an escalation in the virulence of Verticillium dahliae”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知名期刊《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JCR Q1,IF=6.2)上。

由大丽轮枝菌引发的黄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病原菌致病机制复杂并且寄主与病原菌互作机制尚未明晰,该病害的防控始终面临重大挑战。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抗病性与病原菌毒力的动态博弈驱动着双方协同进化,其中黄萎病菌的毒力分化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该研究解析了高毒力菌株Vd076的后代菌株在生理特征和遗传变异的动态变化,明确了不同抗性棉花品种对大丽轮枝菌毒力分化的诱导效应,并阐明了毒力分化的关键分子通路。研究发现,相较于中低毒力菌株,高毒力菌株呈现显著的生理特征和基因组可塑性;抗病棉花品种较感病品种更能促进病原菌毒力升级。研究结果揭示了植物抗性驱动病原菌适应性进化的重要规律,为建立基于协同进化理论的黄萎病防控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01752)、新疆“天池英才”引进计划(TCYC2023TP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4DA001)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资助。中棉所张亚林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朱荷琴研究员、魏锋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5.117730

未标题-1xiu.png

大丽轮枝菌Vd076后代菌株生理特征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下一篇:杀虫剂噻虫啉的残留归趋特征及其非靶标生物安全被成功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