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12、16、17均是经国家品审委审定命名的棉花新品种,不仅产量水平和兼抗枯、黄萎病性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而且纤维品质优良,分别适应一熟春播、麦棉春套和麦棉夏套。推广三个品种不仅是当时发展棉花的急需,同时也可充分发挥其增产增效的潜力。
通过1989-1997年九年在冀、豫、皖、苏、鄂、浙、晋、陕等九省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绩。
⑴推广了良繁技术和大田丰产栽培技术。根据中棉所12、16、17的不同生育特征和不同棉区的生态特点及其不同种植制度,分别研究推广了三个品种的良繁技术和丰产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了各品种的增产潜力。
⑵在整个推广过程中,实行以种子为中心多学科多专业相结合、国家科研部门与地方推广部门相结合、新品种的育繁推广相结合、棉花良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相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加大了推广力度,提高了技术到位率,保证了快速有序的推广。同时,培训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能经营的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为进一步搞好新品种的良繁推广,进而实现棉花良种产业化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⑶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九年累计繁殖中棉所12、16、17原(良)种502.1万亩,推广1.62亿亩,增产皮棉80826.5万公斤,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计算,新增经济效益105.9亿元 (均减去三品种获国家奖时的面积和效益,下同),三个品种推广费的年均纯收益率分别为4.1元/元、4.6元/元、4.8元/元。同时,通过举办73期培训班、研讨班和现场指导以及印刷技术资料,培训了3500多人次技术人员;通过建立特约良繁基地、联产联销种子基地和引种扩繁基地,使数以万计的棉农掌握了三个品种的栽培技术,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鉴定意见认为:该项目实施时间之长、组织规模之大、技术覆盖面之广、涉及专业学科之多、社经济效益之高,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达到了领先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