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中国棉花遗传育种学

  • 出版单位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3年6月
  • 编著者 编委会主任:喻树迅、夏敬源; 编委会副主任:黄滋康、汪若海、马家璋; 编委:杜雄明、郭香墨、黄滋康、刘国强、刘毓湘、马家璋、汪若海、夏敬源、项时康、喻树迅、袁有禄、祝水金 等; 总编:黄滋康 等; 审稿:郭香墨、黄滋康、刘毓湘、孙善康、汪若海、项时康 等; 撰稿:刁光中、杜雄明、郭香墨、胡绍安、黄祯茂、黄滋康、靖深蓉、匡冬萍、刘国强、刘金定、刘正德、马家璋、潘学标、宋国立、谭联望、汪若海、王坤波、夏敬源、项时康、邢朝柱、熊宗伟、杨付新、杨伟华、叶武威、喻树迅、袁有禄、张宝红、张裕繁、祝水金 等
  • 添加时间 2009-01-01
  • 访问统计

图书简介

        我所主编,黄滋康、季道藩、潘家驹总编,2003年6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精装。泰山基金科技专著。图版16页,编委会成员名录1页,序言4页,前言2页,中文目录4页,英文目录4页,正文629页,附录44页,97万1千字。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原院长卢良恕院士作序:在棉花育种领域里,育成了适于不同棉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200多个。如20世纪50~70年代自育的丰产品种取代了当时大面积种植的引进品种岱字棉15,80~90年代育成的抗病、高产品种取代了生产上长期种植的感病品种,90年代育成的转基因抗虫棉、抗病品种和杂交种正在扩大种植,将成为我国第七次棉花换种的主体品种。
        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先生作序: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和棉区自然生态条件的多样性,我国棉花育种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生态育种,育成了一批适于不同生态区与不同耕作制度的中熟、中早熟和早熟棉品种,为在长江流域与黄淮棉区改一熟棉田或单作棉田为麦棉两熟、瓜菜多熟、立体套种以及在新疆棉区推广“矮、密、早、膜”高产栽培模式提供了系列配套品种。此外,为了满足棉花消费多元化的需求,还选育了一批适于不同用途的低酚棉、长绒棉、天然彩色棉等专用、特色棉品种。在大力开展棉花品种创新的同时,亦积极推进棉花种子的产业化,使目前我国棉花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统一供种率70%以上,脱绒包衣棉种种植面积占50%以上。
        本书的编写过程和主要内容:本书自1998年起,在全国20多个同行单位、70多位资深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历时5年,并先后于2002年2~6月分别在安阳、北京、南京召开了四次审、统稿会,完成本稿。全书共24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共7章,即第1~7章,属育种基础部分,分别为棉属的分类与进化,棉花质量性状遗传、数量性状遗传、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种质资源及棉区划分与育种目标;第二部分共7章,即第8~14章,属育种方法部分,分别为棉花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及生物技术育种;第三部分共10章,即第15~24章,属专业育种与种子生产部分,分别为棉花高产育种、纤维品质育种、早熟育种、抗病育种、抗虫育种、耐旱耐盐育种、海岛棉育种、低酚棉育种、彩色棉育种及种子生产。各章都从意义、概况、特性、鉴定、成就与技术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采用品种间、种间杂交法扩大对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高强纤维、多逆抗性、早熟短季以及低酚、彩色等特色棉品种的选育;通过转基因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从国产杀虫基因构建到抗虫棉品种的育成,结合双隐性不育系育成的抗虫杂交棉等,为高效棉田、棉花的综合利用研发,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在棉花品质检验中,明确了纤维比强度在使用同一仪器的国际标样与美国标样之间的区别等。